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
作者 宋瑾
发表于 2023年2月

周凯模来信,请我为其大作《排瑶“歌堂”仪式音声阐释民族志》写序,一时间犯难。除了忙乱之外,还有学理上的顾虑。我强调“亲历的知”,却没有做过岭南排瑶“歌堂”民俗仪式的田野工作,因此不具备写序的资格。“兄台具有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哲学、阐释学和符号学等跨学科知识储备,方法论思考也很深入……”这样的谬赞把我抬高到云端下不来,只好试着进入她提供的景象雾里看花。她给我提示:“其实,这部著述,只是以排瑶音声为例,重点是以实验性的‘阐释民族志’文本解读民俗音声的一种范式建构探索,方法论意义更主要。”听此一说,脚下有了一点结实的地方。那就意味着我可以形而上言说。于是打开电子邮箱下载全文。首先读信,获取作者更多的想法。

兄台好!

这本民族志的初稿是博士论文,放了这么多年,除了客观的工作、身体等原因,主要是一直不想再以一般“科学民族志”文本方式出版,那样形式的版本已经很多。一直就想尝试一下“当代实验民族志”中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因为对阐释学中的“文本重构”理念的豁达、开放和创造性空间很是喜欢……

总之,现在总算基本完成了心愿,不管咋样,与“科学民族志”不同就好了。

兄台可以看到,阐释文本很花心思,尤其民俗仪式音声,不像创作作品那样有既定规律性技术可以分析,得自己创造方法来解读,幸而有曹本冶老师的理论作引领,方便了许多。

实验民族志提倡将研究者自己的研究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也很有意思,这是与一般科学民族志最为不同的文本特色,也是挑战。思考空间大,很好玩。

……

此信表露了作者的意旨,即不想局限于对关注对象(民俗仪式音声事实)的浅层描述,而想做出深层意义阐释;不想止于文本呈现,还想进行文本重构。也就是“自己创造方法来解读”。那么,她创造了什么方法?怎么创造的?用这样的方法解读出什么?最后取得什么结果?有多好玩?带着问题开始拜读原作。

著作大致可划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选题论证。包括研究对象的限定,前人相关研究的述评,以及方法论的思考等。这是学术规范的开场书写,涉及学识选用、研究意义、逻辑起点和学术视角等基础问题,开宗明义点明作者的“阐释民族志”立场。这部分的目的是寻找、确定对象和相应的工具。读着读着眼前一亮,见字里行间闪出两把学术利剑,第一把,剑指“实体实在”的场域,其功能在于剥除遮蔽,以便看清对象“是什么”;第二把利剑,则指向“虚体实在”的场域,其功能在于肃清障碍,发现对象的“为什么”。

第二部分是田野工作的梳理。包括“口述”和“临场”的互文,用以呈现排瑶“歌堂”仪式音声的“事实”。“呈现”即采用异质性语言书写局内人的言说文本和作者亲历的知。第一把利剑发出了闪光。此剑为“科学民族志”之剑,挥向田野中的排瑶民俗仪式,一阵剥除梳理之后,发现“民俗音声的存在事实”。两个关键词跳了出来:“科学”“事实”。“科學”指客观把握的方法,“事实”指客观把握的对象。记得我在1996 年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入学考试现场曾经突发灵想,脱口道:“主观客观皆为人观”(对句为“自律他律都是人律”)。事后细想,无论是“认识论转向”还是“人化自然”,先人的思想已包含了这样的意思。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