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17—19世纪初音乐文化发展探索
作者 汤汉炜 彭程
发表于 2023年2月

我國学界对俄罗斯音乐的研究多以格林卡(Γли-нка.МИ.,1804—1857)及其创作为历史起点。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为俄罗斯乃至东欧、北欧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俄罗斯音乐也正是在格林卡之后才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然而,格林卡之前的俄罗斯音乐发展同样值得关注。17—19世纪初是俄罗斯获得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俄罗斯的科学、文化、艺术领域以学习西欧的先进文化为主导,主动吸收西欧的音乐文化并开展积极的实践探索,为19世纪中后期音乐艺术走上新的高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这一时期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的了解,是准确认识俄罗斯民族乐派、俄罗斯先锋派乃至苏联音乐历史、当代俄罗斯音乐的必然需求。

一、作曲家与音乐创作

莫斯科大公国时期(1283—1547)的东正教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界限分明。从当时的记谱法及对拜占庭圣歌的转写可证明其宗教音乐与拜占庭音乐的关系,同时俄罗斯教会也进行创新。16世纪晚期,出现了“俄罗斯正教圣咏”,也称大圣咏(бοлъШой распев);17世纪由大圣咏简化形成小圣咏(малый распев);17世纪晚期出现了基辅圣咏(киевский распев),记谱法也发生了变化。

(一)合唱协奏曲的世俗化

从拜占庭传人的宗教文化强调以人声来表达信众的虔诚,促进了俄罗斯合唱音乐的发展。17世纪,俄罗斯出现了新的体裁——合唱协奏曲(хоровой-коицерт)。合唱协奏曲原是一种“巴洛克”体裁,起源于意大利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协奏曲(concerto)的概念最早来源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语concertare,意为‘协调一致’,用以称呼当时形式自由的各类声部组合。”其中包括多声部声乐形式。

国立唱诗班歌手和作曲家季托夫(Τитов В.П.,约1650—约1710—1715)是17—18世纪初颇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他主要运用宗教性质的文本进行创作,但也不乏世俗作品。1709年季托夫创作的多声部合唱作品《现在同我们诉说》(Ρцы нам ныне)以寓言的形式颂扬了俄罗斯军队在波尔塔瓦战役中的胜利,充满了光芒四射的胜利感,并巧妙地传达了群众欢呼雀跃的情绪。这是季托夫对自身所处时代中重要世俗事件的反映。类似的作品还有一些,大都情感真挚、丰富,在今天仍然能感染听众。

在18世纪,合唱协奏曲的创作以别列佐夫斯基(Березοвский М.С.,1745—1777)、博尔特尼扬斯基(ВеДелъ,Бортнянски Д.С.,1751—1825)和韦杰利(Веделъ,А.Л.,1767—1808)为代表。别列佐夫斯基和博尔特尼扬斯基作品的结构承袭巴洛克的特征,如各乐章的对比原则,但音调和织体却具有斯拉夫民族特色。俄罗斯合唱协奏曲通常是由3—4个乐章组成的套曲,建立在速度、节拍和织体的对比原则之上。根据音乐风格与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庄严的和抒情沉思性的。前者包括快一慢一快三个乐章,而后者包括3-4个乐章,第一乐章通常是缓慢的,最后一个乐章以赋格的形式呈现。

该体裁通常常用于教堂礼拜仪式,如弥撒的高潮部分,但很快不再局限于教堂,进人世俗音乐领域并逐渐丰富与发展,与民间歌曲、舞曲等世俗体裁相融合。合唱协奏曲的创作在20—21世纪也得以延续,如施尼特凯(Шнитке А.Г,1934—1998)创作的《以纳雷科的圣额我略的诗歌为基础的混声合唱协奏曲》(1984—1985)等作品。

(二)抒情歌曲的发展

单声部的独唱浪漫曲自18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广泛流传,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开拓了自有的新方向。浪漫曲的流行与俄罗斯城市音乐以及贵族沙龙音乐内在相关,更与俄语诗歌的发展紧密相连。苏马罗科夫(Сумароков А.П.,1717—1777)、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 М.В.,1711—1765)、德米特里耶夫(Дмитриев И.И.,1760—1835)和梅尔兹利亚科夫(Мерзляков А.Ф.1778—1830)等人的诗作常被作曲家谱写成曲。

捷普洛夫(Τеплов Г.Н.,1717—1779)是俄罗斯早期浪漫曲的重要开拓者。1759年,他根据苏马罗科夫诗作创作的曲集《在闲散之间(Между дедом б-езделье)》出版,是俄罗斯最早印刷出版的浪漫曲集。该曲集包含17首作品,在保留诗歌基本结构的同时,作曲家还尝试在旋律中揭示诗歌的内涵,但后世浪漫曲清晰、纯粹的风格尚未呈现。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歌词具有文学性与浪漫主义情怀,部分作品有器乐伴奏。

18世纪下半叶,作曲家杜比扬斯基(Дубянский-Φ.М.,1760—1796)的浪漫曲呈现出突出旋律表现力,音乐伴奏简洁的特点。杜比扬斯基的浪漫曲集中体现了德米特里耶夫、卡普尼斯特(Капнист В.В.,1758—1823)和涅列金斯基-梅列茨基Нелединск-ий-Мелецкий Ю.А.,1752-1829)等诗人诗作中的感伤主义,是俄罗斯感伤主义抒情歌曲创作最早的代表者之一。他根据德米特里耶夫诗歌创作的《蓝灰色的鸽子在呻吟(Стонет сизый голубочек)》流传很广。

另外,器乐伴奏在这一时期成为浪漫曲体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俄罗斯民族乐器古斯里琴以外,拨弦古钢琴、竖琴和吉他等乐器都是当时常用的伴奏乐器。

俄罗斯民歌也在18世纪后半叶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俄罗斯作家、史学家丘尔科夫(Чулков М.Д.,约1743—1792)和启蒙学者诺维科夫(Новиков Н.И.,1744—1818)于1770—1774年间(之后曾再版)编撰了一部《民歌大全》,其中收录了大量流传于农村、城市的民歌和当时作曲家所创作的歌曲。作曲家、钢琴家普拉奇(Прач И.Г.,约1750—1818)和启蒙学者里沃夫(Лъвов Н.А.,1753—1804)在民歌搜集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编撰的《俄罗斯民歌集以及它们的旋律》1790年出版,以里沃夫的论文《论俄罗斯民歌》为序。这部俄罗斯民歌集成为后来的作曲家们搜集、改编俄罗斯民歌的一个重要基础。

19世纪初,俄罗斯抒情歌曲的体裁得以拓展,士兵歌曲(солдатская песня)和茨冈歌曲(цыганс-кий романс)在俄罗斯广泛流传。士兵歌曲的内容主要和战争相关,其中有歌颂库图佐夫和哥萨克首领普拉托夫史诗般事迹的作品,在曲调上与悠长的俄罗斯农民歌曲基本一致,带有俄罗斯古老壮士歌风格。后期的士兵歌曲还带有城市浪漫主义感伤的色彩。茨冈歌曲则是一种特殊的舞蹈歌曲,声调高亢、带有急速的律动。当时人们常以其所具有的坦诚、直率性格及自然天性来与上流社会矫揉造作的虚伪、无情进行对照。

(三)器乐的发展

1.民族器乐的基本情况

16—17世纪俄罗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是古罗斯流浪艺人常用的古斯里(гусли)、多姆拉(домра)和古多克(гудок)。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