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观看了《领航新征程》交响音乐会,该音乐会由关峡担任音乐总监,王晓岭担任艺术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李心草担任指挥,并邀请中国交响乐团与河北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为党的二十大献礼,指定“北京大音知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本音乐会提供专业服务。
音乐会每部作品都写得十分用心,都有各曲的亮点和新意,李心草细致而精湛的指挥和乐队倾情的演绎也令作品锦上添花。在音乐会余音绕梁之际,也令人思绪蔓延。在当代音乐创作上有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艺术中的普及与提高,以及民族化与国际化的问题。一般来说,普及性强的作品艺术性会弱一些,民族化强的作品,国际化会弱一些,另外,交响性和国际化比较强的作品,又容易失去民族性。这几方面在音乐会中结合最成功的作品我认为是《星辰大海》。首先《星辰大海》没有西方典型的和惯用的旋律及和声语汇。主题构思上用了作曲家的家乡河南豫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基因sol、si、do三个音,而这三个音在西方也有,可以说是国际共通的三个音(见例1-2“大海主题”)。此外,作曲家还在作品的旋律设计中引入了“雅乐调式”的变徵(#fa)与“燕乐调式”的闰(bsi),其实这两个调式在西方即“利底亚调式”与“混合利底亚调式”,它们都是人类共通的古老的民族调式(见例3、4)。该作品正是通过豫剧中的“三音基因”及“变徵、闰”,找到了跨越东西的桥梁,巧妙而完美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并进行了深入的发展,使之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表达,同时又具备作者的个性。
国际化就是不强调地域性。一般来说,“民族性”容易出现地域化色彩,而“国际化”的表达又容易失去民族性和个性。因为作者的个性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他总要依赖于成就个性的某个土壤。作曲家不向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就只能向西方音乐文化学习,应该说,从民族音乐土壤中汲取养料更容易找到个性,因为我们学习的西方音乐已经是个性化的音乐,在个性化的音乐中去找个性,我们的身上必然会带上某个时期、某类作曲家个性的影子。另外,某种程度上说,西方音乐已形成一种“总的共性”,不管什么时期、什么流派,一听就知道这是西方的音乐。所以,我们的创作就必须要处理好如何化掉西方作曲技法又充分汲取民族音乐文化精髓的问题,之后,我们方有可能找到创作的个性,就像不朽的作曲家肖邦、柴可夫斯基、巴托克等等。《星辰大海》就是这样一部能化掉西方作曲技法,又能汲取民族音乐精髓的、具有作者鲜明个性的作品。我们来比较一下河南民歌《编花篮》片断就知道了,《星辰大海》中的两个主题都与这首民歌有关,主题1 我称为“大海主题”,主题2我称为“号角主题”。见例1-1、1-2。
例1-1:

当然,作曲家可能并没有着意从这首民歌中提取基因,但我相信,民族音乐的基因早已融入作曲家的血液,成为有意无意的自然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