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海姆乐派处于由后巴洛克音乐时期向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过渡的阶段,其领军人物斯塔米茨家族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为单簧管所进行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不仅提高了单簧管在当时管弦乐队中的地位,更开创了单簧管古典主义协奏曲之先河。
一、曼海姆乐派的形成与确立
18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单一的帝国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此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架起了后巴洛克时期通向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桥梁”。此外,在创作风格特征上俨然反映出其受到当时社会政治、艺术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在这时期内极少有成为自由音乐家身份的作曲家,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音乐家,依然生活在各大王侯的宫廷中进行音乐的创作,以此来服务于贵族王侯的娱乐消遣生活。曼海姆是位于德国西南部地区的一座城市,1720年,查尔斯三世·菲利普(Charles III Philip)将他的宫殿由海德堡迁至曼海姆,在此大兴土木,不仅设立了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大型建筑,还重金聘请来自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音乐家,组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宫廷管弦乐团,一时间名声大噪,且音乐家们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及特征,成为18世纪最受瞩目的宫廷管弦乐团,曼海姆乐派便由此诞生。
1742年,曼海姆在音乐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们不仅拥有完整的管弦乐队,且在弦乐与管乐二者的声部之间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废除了通奏低音,采用明确记谱法以及总谱来进行创作。《音乐美学概论》中曾记载了德国作曲家舒巴特关于曼海姆乐团的形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乐团在演出方面可以超越曼海姆乐团!它的音量轰如雷鸣,渐强时似泉水飞瀑,减弱时像是朝远方缓缓流淌的小溪,小声时又像春光中漫天弥漫的花香。”[1]曼海姆乐派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一些大幅度的渐强、渐弱力度记号,增加了音乐的张力,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与戏剧性,因此也被称为“曼海姆火箭”。同时,不再具有数字低音的概念,而是采用明确记谱法,使主旋律控制一切。除此之外,交响曲也开始脱离歌剧序曲的角色,不再是歌剧的附属品而是成为独立的作品,并且还在意大利序曲的“快—慢—快”三乐章的基础之上插入了小步舞曲,形成了四乐章结构,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古典交响曲的基本框架结构,为后续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交响曲创作形成一定的影响。这一系列特有的音乐创作特征,使得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曼海姆乐派”。
二、单簧管在曼海姆宫廷的兴起
据史料记载,单簧管作为独立声部第一次出现于宫廷管弦乐团木管声部当中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758年曼海姆宫廷管弦乐团的一场音乐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