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因其音色悠远深邃、直击人心,自古以来就深受帝王、文人墨客的喜爱,人们弹奏古琴成为交友、自娱自乐、体现个人修养等的不二选择,因此,古琴更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古琴无论是形制结构、演奏手法抑或独特的记谱法都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价值,是中国传统代表性乐器之一。自古以来,江苏地区古琴流派众多、琴人辈出,琴学思想、琴著、琴谱等更是纷繁多样。
20世纪在江苏地区涌现了郑觐文、孙绍陶、夏一峰、管平湖、査阜西、张子谦、刘少椿、吴景略、成公亮、龚一、张燕等一大批古琴演奏家。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这些演奏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江苏籍的古琴演奏家(这里包含了已离开江蘇而在外地工作);第二类是长期生活在江苏的外籍古琴演奏家。这些演奏家在20 世纪乃至现今仍对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是百年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
一、20世纪江苏古琴演奏家群体活动概况
(一)创立琴社
自明代以来,全国各地琴派陆续形成,尤以江苏地区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明清时期受地域、师承、传谱等影响,在江苏各地纷纷成立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等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琴派,这些流派依循各自的琴学观点与基本演奏风格,自成一家,无论是传谱,还是琴曲等都对后世的古琴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深受这些流派影响的古琴演奏家们也在江苏各地纷纷创立琴社,这些琴社既是旧时琴派的延续,同时也为古琴音乐的近现代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足以见得古琴在江苏地区深受大家喜爱,众多琴家为之贡献颇丰,而笔者也在此略举几例。
1926年,古琴家孙绍陶同琴友胡滋甫、王方谷、夏友柏等人创办了“广陵琴社”,并担任社长。琴社成立之初,广邀众琴家雅集,社友每人弹奏一曲,盛况空前。琴社成立以后,孙绍陶亲自传授琴艺,陆续培养了众多琴家,桃李遍天下,张子谦、刘少椿和翟筱波等人均曾在该琴社学习,并对继承和发展广陵琴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9年初,徐立孙与邵森在江苏南通创办了“梅庵琴社”,该琴社开展了教授古琴、整理乐谱、创作琴曲、出版乐书、修造古琴、研制琴弦等活动,其社员遍布全国各地,在琴坛产生热烈反响。
査阜西同张子谦等人在1934年初的苏州创办了“今虞琴社”,后迁至上海,该社名是为了纪念明代的虞山琴派,此外还主编《今虞琴刊》,刊载琴学论文和各地琴坛情况,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反映琴坛活动的史料。
这些琴社的建立为后世古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部分琴社仍在延续。
(二)教学研究
1956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正式设置古琴专业,古琴正式进入高等教育行列,而许多江苏古琴演奏家也走进高校开始教授古琴,培养人才。这与旧时通过流派传承、学徒授艺等方式相比,人才培养更加多元化,且不受门派的约束。笔者在此略举几例。
夏一峰曾于解放后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并在杨荫浏教授的录音、协助整理下,著成《古琴曲汇编》第一集,收入琴谱17 首,列为民族音乐研究丛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