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涪陵的焦石山歌从宋元时期开始传唱至今已将近千年历史[1],其于2009年、2014年先后成为涪陵区与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区文化部门也为焦石山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断努力。前涪陵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黄兴权曾对焦石山歌进行了相关的收集整理。近年来,随着涪陵区文化部门的重视,焦石山歌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才逐渐展开。
而学术界对于焦石山歌的研究起步则更晚,现今仅有一篇涉及焦石山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的论文问世[2],论文聚焦于焦石山歌的档案建设,提出了要从焦石山歌的种类、特征以及保护三方面进行整理研究,尽管比较宏观抽象,但已经为焦石山歌在当代的研究内容指明了道路。从2020年开始,笔者逐步对焦石山歌展开了田野调查与形态方面的研究,并初步认为焦石山歌不仅在旋律形态上与重庆民歌一致,同时也面临着与诸多重庆民歌一样的生存困境。
鑒于此,笔者决定以焦石山歌的生存现状调查作为例证,探讨重庆民歌在当代生存问题产生的缘由,在为焦石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探索一条出路的同时,亦为重庆民歌在当代的保护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既然焦石山歌在传承中面临了诸多问题,其必然出在了传承体系之上,因此揭示传承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找出其稳态传承至今的原因,还可以从该传承体系中找出当代传承中各要素所存在的问题,力图根据这些问题结合涪陵区现有的保护措施对焦石山歌在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
一、焦石山歌传承体系各要素
民间音乐的传承体系是由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资料、传承环境等诸多传承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各要素相互作用下促使其得以稳定地传承至今。笔者通过对焦石山歌的实地调查,初步探索出其传承体系的各个要素的一些主要特征,接下来将对进行详细阐述。
(一)传承主体
传承主体即传承人。自从焦石山歌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涪陵区文化部门以及焦石镇文化站都积极参与对传承人的保护与扶植。当今焦石山歌主要传承人有罗永祥、钟颂华、陈以玉、常国友,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不仅能演唱各种体裁的民歌,而且可以根据民歌唱词的变化而对歌曲旋律进行调整,甚至能根据特定的旋律音调或旋律型即兴地创作出新的歌曲,成为焦石山歌得以稳定传承的决定性因素。
笔者先于2020年11月份对焦石山歌的传承人罗永祥、钟颂华进行了采访,而在2022年7月对钟颂华进行了专门采访,其中罗永祥演唱技艺较好,多次参加涪陵区组织的各类焦石山歌表演活动,被评为焦石山歌市级传承人,而钟颂华掌握较多的歌曲,号称掌握歌曲最多的传承人,可见二人各有所长。
其中罗永祥(图1)演唱技术相对较好,他能根据一首民歌唱词的不同更改音乐旋律的走向,从而产生同一曲调的不同变体,使得民歌多样性由此产生。例如焦石最为著名的山歌《啰儿调》,该歌曲仅有单一的曲调,罗永祥在演唱中能够根据其唱词的不同进行更改从而形成类似于变化分节歌形式。

钟颂华(图2)掌握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体裁样式多样,根据笔者在2020年11月初的调查中的不完全统计,他所掌握歌曲有50 余首,囊括了儿歌、薅草歌、情歌、号子、时政歌、小调等多种不同的体裁,基本上可以反映焦石山歌的基本面貌。不仅如此,笔者通过对钟老师掌握歌曲的形态进行剖析,已初步发现其歌曲中具有相似的旋律型,其中以窄声韵“Re—Do—La”以及小声韵“La—Do—Mi”为主,钟颂华能以两种不同的声韵作为基础自由创腔,将其贯穿于不同体裁的歌曲之中,使焦石山歌构成了变与不变的统一,正好体现了民间歌手“根据预存于脑的核腔而即兴发挥成曲”[3]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