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曲唱腔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一)昆腔唱腔
1.昆曲唱腔概述
昆曲,又名昆山腔,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对于多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影响。昆曲唱腔,则是昆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昆曲曲调、音乐唱段、演唱程式和演唱时的舞蹈动作。
2.昆曲唱腔的艺术特征
(1)曲词典雅
在曲词方面,昆曲兴盛时期文人志士众多,也受到了士大夫们的青睐,他们创作的词自然典雅而具有文学底蕴;文人生活远离官场,不落世俗追求境界之意也正是昆曲典雅而又从容的音乐特点之来源。
(2)行腔婉转
昆曲在演唱技巧上注重适度地控制,节奏速度顿挫疾徐,咬字吐字有其讲究,行腔连贯流畅,“水磨腔”受花腔的影响,唱腔变化多,其缠绵婉转的特点也更加鲜明。
(3)表演细腻
表演形式上,戏曲唱腔呈现出鲜明的表演性特点。旋律时而柔婉曲折,时而起落鲜明;歌词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音乐的板式节拍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加以昆曲唱腔与歌词的典雅多变之特征,为表现人物情感及故事情节,表演就较为细腻。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古诗词艺术歌曲将诗、词、意巧妙融合,通过歌曲的形式将中国民族骨子里的高雅和古韵诠释得淋漓而尽致[1]。在演唱方面,古诗词艺术歌曲综合体现出意蕴美、情感美、行腔美的艺术特征,从而形成了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
1.意蕴表达——境韵统一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最强调情景意象的融合统一,词人通过自身感悟与想象将创作情境中的人物和景融为一体,表达其深刻意境,加以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将文学性内容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等特殊韵味以音乐的形式进行传达与体现。
2.感情融入——神形兼备
演唱者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正确优美的音色传达是基础的音乐支撑,但除此之外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结合贴合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加以传达也尤为重要。如歌曲《长相知》,既要在演唱之前提前了解创作背景,也要在演唱时想象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做到“神”与“行”都贴合人物形象,兼而有之。
3.行腔咬字——一字多转、字正腔圆
“声腔化”演唱原则通常体现在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中,古诗词艺术歌曲亦是如此。主要体现为独特的“中国式音腔化”进行演唱处理,“音中带韵”,音与音之间不是像器乐那样直白的连接,而是要用人声独特的“腔”来进行连接音,旋律线条弹性地、变化又紧密联系地发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等一系列民族声乐作品中,一个字还可能对应起伏的旋律、一字多音,称其“一字多转”。
二、昆曲唱腔与古诗词歌曲于演唱方面的共性
(一)音乐审美原则具有一致性
昆曲唱腔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在审美原则上都体现出虚拟之美、写意之美以及人物的幻化之美。
1.虚拟之美
昆曲在演唱过程中,受限制情况下要用一定的虚拟动作进行情境表达,如微妙的眼神:望远、望近的眼神寻找实际舞台所不存在的事物,表达相思或是愁绪等情感;并且,昆曲在演唱时常常以短小剧情概括风云变化,巨变沧桑抑或星河流转,都是虚拟的“美”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