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5月,冯玉祥主政河南,为改变河南贫穷落后、闭塞愚昧的面貌,他决定创建大学,培养人才。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张鸿烈为校长,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基础上创办中州大学。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1923年3月,中州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草创之初,师资奇缺,他们向留学海外的河南籍学生发出聘请,冯友兰先生名列其中。冯友兰先生是用河南公费到美国留学的,留学前,也是用河南公费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这样,在公在私,于情于理,冯友兰先生是不能推辞的,也就愉快地接受聘请。1923年暑假,冯友兰先生学成归国,践约受聘于中州大学,同时受聘的还有他的弟弟冯景兰先生。
初来乍到,学校很器重冯友兰先生,对他委以重任。除担任哲学系教授外,他还兼任哲学系系主任、文科主任、校评议会成员、图书馆委员会委员等职。冯友兰先生初出茅庐,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上任伊始即展现管理大学之干才。他发现中州大学文科存在三大弊病:一是师资不足;二是冗员较多;三是学风不好。于是就大刀阔斧进行整顿。首先,要各系按最低需要拟具职员名额,减少非教员编制,一改过去冗员过多、喧宾夺主、办事推诿的弊病。其次,不惜重金延请名师。一时间,著名学者如郭绍虞、董作宾、马非百、王显汉、仇春生、汪敬熙、余家菊和李廉方等前来任教,师资阵容大为改观。最后,下大力气整顿校风和学风。调动教师研究学术、撰写著作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组织各种社团,从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些措施实施后,中州大学人文学科学术地位陡然提升,学术风气焕然一新。在从事学校管理的同时,冯友兰先生一直服务在教学第一线。当时中州大学哲学系开了很多课程,冯友兰同时讲授几门主要课程。据河南大学校史记载,冯友兰先生“讲课深刻、自然,广征博引,贯通古今中外,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他还亲自指导学生进行英译汉的练习,以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并受聘为学生社团文艺研究会名誉会长。在此期间,冯友兰先生出版了《一种人生观》及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前者是对当时科玄论战作出的回应,也是对梁漱溟的直觉说的批评;后者是其博士学位论文,该书出版后,冯友兰先生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冯友兰先生是教育家,不是教书匠,他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1925年,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怎样办现在中国的大学?》一文。在该文中,冯友兰先生强调学术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认为要发展学术,必须办好大学。他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一、必须充分地输入新学术,并彻底地整理旧东西;二、必须力求学术上的独立;三、出版界可怜异常,有许多人想看书而无书可看;四、对西洋学术有较深的研究之人甚少;五、更无人在世界学术界中可称为“大师”。要办好大学,应先设像样的本科,就要“以请中国人做教员为原则”,且所请教员“要有继续研究他所学之学问之兴趣与能力”,“大学要给他继续研究他所学之学问之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