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并非翰林出身,何以谥“文”?
作者 钱仲慧
发表于 2023年2月

谥号,是古人死去后官方对其一生功过的总结,不过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官方所赐的谥号。在清朝,只有成为官员才有机会,且要得到谥号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品级和品行。通常只有一品大员才能获得谥号,咸丰时期因为战乱放宽要求,为国殉难的二品文官、三品武官以上也有机会获得。

谥号是朝廷对官员一生的盖棺定论,不过这也得看皇帝的心情。比如,张居正死后赐谥“文忠”,可不久万历就翻脸开始清算,順带撤销了他的谥号。“文”是古代文官谥号的最高等级,其中以“文正”为最,其他如文忠、文襄、文端、文肃、文恭等也是比较尊贵的谥号。整个清朝历经二百七十余年,得到“文正”者不过八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官员谥号先是内阁草拟,然后交由皇帝钦定,但“文正”只能由皇帝特批。

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赐谥“文襄”。“襄”是对战功卓著的评定,他平定太平天国、剿灭捻军、收复新疆,“襄”字当之无愧。可据方浚师《蕉轩随录》记载:“故事大臣非翰林不得谥‘文’字。”左宗棠是举人出身,连进士都不是,更谈不上翰林了,他怎么会被谥“文”呢?

据《梵天庐丛录》记载,左宗棠最初由举人升道员,后因战功升至巡抚。左宗棠准备西征时,刚好是会试年,于是,一直对自己举人身份耿耿于怀的他在半路上突然上奏,要求卸去军务,进京赶考。朝廷那帮老油条一看就明白左宗棠葫芦里卖什么药,于是商议后赐左宗棠进士出身并授翰林,左大喜。

《梵天庐丛录》的作者是柴小梵,民国文学大家,当时有人称他“两代明清掌故谙,四明巨手重东南”,“柴子小梵有经天纬地之才”。《梵天庐丛录》是柴小梵的得意之作,他历经十年方著成此书,书中主要讲的是明清掌故,出版即成畅销书,十年重版四次,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但他的说法一定可信吗?

笔者查阅史料,左宗棠在入骆秉章幕之前根本不是什么道员,没有任何官方身份,西征半路要求进京赶考,得以赐进士授翰林,更是无稽之谈。左宗棠性格固然偏激,但绝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另一种说法是左宗棠因为举人出身,官至东阁大学士却仍被其他同僚歧视,这让他无法接受,于是公然宣布要参加会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