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十二时》变体遗存二例
作者 谢泳
发表于 2023年2月

敦煌卷子中名为《十二时》的俚曲,约有三十余种,是已知敦煌曲中最多的。其特征是用中国传统地支纪时法,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一段,合计十二段歌辞。借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所见“十二时”名目,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以此系于地支之上,首句多为三字,曰“夜半子”“鸡鸣丑”……以此顺序排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德栋、魏建功和周一良等人,就在《大公报·文史周刊》上讨论过《十二时》的来源及在后世的遗存,当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至少在南宋时,这种歌辞还存在。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的看法是这种“十二时”的体式,在中国民间是失传了。敦煌俚曲中《五更转》在后世影响很大,一般民间文艺中均可见到它的应用,不仅有歌辞,还有曲调。山西介休宝卷中,几乎可说每卷必见“五更调”,而“十二时”却不见踪影。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中认为“十二时”是曲牌名,他说:“十二时虽无传谱,却有定名,必有定腔,其为曲调,自无可疑。”因后世未见“十二时”曲谱,所以它究竟是“辞体”还是“曲调”,学界意见不一。

“十二时”来源于中国早期地支纪时法,此习惯唐时已是普通民众记忆常识,深入人心。顺序排列是记忆习用方法。民间俚曲为便于记忆,最习惯顺序排列,如“四季歌”“五更转”“十棒鼓”“十二月时令”等,这已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特征。“十二时”应是为便于记忆形成的稳定体式。据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可知,唐墓志篆盖常见“十二时神”画像,如《大唐故处士陪戎副尉雷君墓志铭》等,“十二时”在当时已是一种带有厌胜、避邪、祈福等含义的习俗,俚曲借用是很自然的事。虽未见曲谱,但“十二时”在后世歌谣中还有许多遗存,如云南民歌中即有这种形式。另外,明清道教宣传中,也常用“十二时”体式,如《十二时上香歌》等,我留意山西介休宝卷时,曾见过几种此类歌谣的清代抄本,虽由原“十二时”散句变为七言齐句,但“十二时”特征完整,虽是一种变体,但由“十二时”体转化而来,如下面这两首:

十二时

子时烧香点明灯,手拿心香拜观音,

观音坐在莲台上,十二时辰度众生。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