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胡经之先生
作者 郁龙余
发表于 2023年2月

经之先生出生于“江南第一古镇”——无锡梅村。梅村古称“梅里”,是泰伯南来开拓最初的定居之处,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青年时代,因不满当局的腐败无能,胡经之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反内战,反征兵。新中国成立后,十八岁的他成了苏南地区最年輕的政协委员,只要他愿走仕途,前途未可限量。可是,他选择了读书。1952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年系主任杨晦,在“五四运动”中是火烧赵家楼的积极分子,胡经之成了他的文学理论课的课代表。杨晦上完“文学概论”之后,苏联专家毕达可夫来北大讲授“文艺学引论”,专门办了一个研究班,杨晦亲自担任班主任,几十名学员中包括蒋孔阳、霍松林等学界精英。杨晦特许胡经之听课,并告诫他“不要照搬”。

1955年,二十二岁的胡经之提前毕业,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当研究生。1956年,杨晦开始招收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胡经之非常想再投杨师门下。可是,必须得到高教部同意。在尝试各种努力都无效之后,他请同乡大姐严慰冰帮忙。不久,高教部通知,同意胡经之的申请。杨晦要他先做文艺理论教研室助教,然后再转为副博士研究生。杨晦告诫道,做学问如登泰山,要直奔峰顶,不要被途中的花花草草所迷住。胡经之牢记教导,埋头书斋,一心向学。

1958年,周扬率何其芳、邵荃麟、光未然等人,来北大开设“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讲座。杨晦要胡经之担任助教,负责沟通上下,组织听课。

1960年,胡经之以毕业论文《为何古典作品至今还有艺术魅力》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此时,胡经之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面临回江南还是去未婚妻景贤老师所在地沈阳的抉择。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