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应“不住地向前流着”
1981年11月,《艾芜文集》第一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此卷收入小说共计四十三篇,是《南行记》和《南行记续篇》的合集,其中新收入《左手行礼的兵士》《七指人》《红艳艳的罂粟花》《老段》《印度洋风土画》《玛露》等六篇。并且,此次编辑过程中,艾芜接受了《南行记》法文译者李治华的建议,不仅把《南行记》的作品全收入,而且不再按照文章发表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他南行的里程编排,使得作品之间更具流动性与整体性。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县清流乡(今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人,中国左联重要作家,1931年正式开始创作,发表散文《香港的一夜》、短篇小说《人生哲学的一课》等作品,1948年任教于重庆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949年后任重庆市文化局局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人民文学》编委等职,主要作品有《南行记》《漂泊杂记》《文学手册》《故乡》《山野》《丰饶的原野》《夜归》《百炼成钢》和《南行记续篇》等,其中《南行记》被认为不仅是艾芜初期的代表作,而且是他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品。《南行记》中的小说短小精悍、妙趣横生,以艾芜流浪于云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地的所见所闻为基础,细致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人生百态,深刻地关怀着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因此,艾芜也被称为享誉中外的“流浪文豪”。
在艾芜为《艾芜文集》写的序言中,艾芜讲述了自己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按其总结所言:“其实五十多年前,我主要是搞文学工作,并不能算是一个搞政治的人,只不过是写的文学作品,容易招祸而已。以后,为生活所逼,没有法子,只好走上文学写作这条道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