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与赤道非洲的血泪史
作者 刘少楠
发表于 2023年2月

在白人的命令下,他们(非洲人)不断地受到骚扰和屠杀,无法进行耕种,没有食物,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获得任何回报,那些卡皮塔和士兵夺走了他们的一切;如今,人们像野兽一样生活在森林里,以树根、蚂蚁和其他昆虫为生。

这段话描述了二十世纪初赤道非洲地区人民遭受欧洲殖民者残酷剥削的悲惨状况。然而,就在三十多年前,该地区对欧洲而言还充满着浓厚的神秘感,更是极少有欧洲人深入赤道非洲内陆,该地区的非洲人也延续着自身独特的政治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过着与外界相对隔绝却自成一体的丛林生活。那么,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这三十余年中,赤道非洲雨林地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戏剧性变化?又为何会发生如此不可逆转的系统性社会崩溃?

罗伯特·哈姆斯的《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以下简称《泪之地》)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不错的分析视角和较为完整的答案。哈姆斯的《泪之地》以简洁清晰的线索、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生动流畅的文字为读者描绘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初赤道非洲地区被入侵、征服和殖民剥削的历史。全书共分为十一个章节,除了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三十多年时间为主轴推进叙述外,哈姆斯还将当时赤道非洲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主要内外势力和重要历史事件融入其叙述框架中,为我们展现了欧洲探险家和政客、阿拉伯商人以及非洲酋长和佣兵等丰富多样的人物样貌,揭露了英、法、比、德、葡、美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明争暗斗,重现了奴隶贸易、象牙贸易和橡胶采集给该地区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泪之地》首先在个人层面深入刻画了四位深刻影响赤道非洲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英国”探险家亨利·莫顿·斯坦利、“法国”探险家皮埃尔·萨沃尼昂·德·布拉柴、“桑给巴尔”商人蒂普·蒂普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进而引出他们所代表的殖民征服和剥削体系的建立过程。

作为一个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美国公民,斯坦利以探险家的身份成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殖民探索的先锋,为此后比利时国王的刚果自由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斯坦利是利文斯通的崇拜者,但其探险风格却与后者迥异,在远征刚果的过程中不吝于使用暴力。比如,他在某次刚果河流域的一段行程中就曾带领探险队“进行了三十二次战斗,摧毁了二十八个大城镇和六十至八十个村庄,同时掠夺了一百多根象牙”。

作为一个出生于教皇国的意大利人,布拉柴成年后成为法国公民并在巴黎地理学会的支持下前往刚果河流域探险,为法国创立了法属刚果殖民地及其首府布拉柴维尔(现在刚果共和国的首都)。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