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锺书对于自己独特社会人生体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成果的一种展示,我们因为人生阅历和经历的不同,对小说的认识并不能趋于一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围城》一书是钱锺书站在中国的现代文明之上,对世界和人类文明展开的深刻思考,并由此揭示出人类困顿不堪的现实危机和孤独人生的无奈困境。
在钱锺书先生笔下的一座封闭围城之中,主要人物不断地相互追逐、折磨,却始终难以摆脱人生困境。他们的人生没有命运的特殊光彩,落入灰暗的叶落无声的绝望陷阱,曲终人散,渐渐堕入孤寂和落寞的境地,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寂静、幽暗的孤岛。
钱锺书作为一个学者,对其作品的主题并没有明确透露过,而我们却可以在小说的人物关系中得知钱先生所想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障碍、疏离和无法沟通这一主题。这一角度为我们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更加让我们可以知道:人与自由之间始终连接着一根紧密的绳索,当人无限制地迈向自由时,绳索将会被拉动,拉动的那一刻便是我们永远无法迈出的界限。在这样的行动指挥之下,我们就不得不认识到占有是不复存在的,即我永远没有办法占有他人所拥有的自由,我亦没有要求别人可以理解我的义务,我只是我而你永远是你。人与人之间永远不能在柔情之中相融合,这种疏隔会侵蚀人的身体和心脉,让我们没有办法接受这一切的亲密和微妙情感。钱锺书的《围城》正是虚构了这样一场似有似无实则有无兼至的泡影。在阅读《围城》时,我们惊讶于男女主人公陷入困苦无法解脱的可悲境地,但是思虑之后,谁又不是如此呢?
人们处于群体之中,却常被溢出其外。这种身处局外却免不了的惆怅和迷茫,更多的要归结于个体在为自我刻上社会的烙印之后,其行为却不能被社会群体所确认而产生的极致失落。对于个人而言,他对可能性的体验可以无限延长、自由随心,但是,当个体生活在某种集体秩序中,被迫承认集体秩序下的规则,当一个独立思考和有信仰追求的人被卷入无法控制的趋势、命运、潮流之中,应该如何自处?个体与群体之间只有无限隔阂才被认定为是不变的定律。人与群体之间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却又是必然的,而群体存在的意义是被强烈地控制在“我”不在场的另一种情况之下的。简而言之,即个体的价值需要通过社会活动及群体来进行确认,个人的灵魂和勇气要在群体和社会中才能得到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