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帮我拍一张!”
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奉天工场内,哈尔滨姑娘蒋一彤在一幅名为《请勿温柔道晚安》的摄影作品前摆好姿势,等待朋友帮她拍一张打卡照。
蒋一彤打卡的“2022·沈阳国际在地影像艺术节”于2022年12月28日在奉天工场启幕,数千张充满艺术感的国内外摄影佳作亮相于此,吸引了大量游客。精彩动听的现场演出、充满创意的各式展览、售卖各色好物的小店……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后,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恢复了往日的人气,特色的工业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德国莱茵河畔,世界著名老工业区鲁尔区凭借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转型;辽河平原的沈阳市铁西区,也正在进行着相似的蝶变,向“新铁西”迈进。尘封着一段段辉煌历史的老工业区,正逐步被拉回现实世界,在“脱胎换骨”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工业遗产“活”起来,带动新产业、新业态火起来。截至目前,铁西区规上文化企业达42家,企业净增增速位列沈阳市前茅;在建文化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19.5亿元。
“要深挖工业遗产中的文化元素,才能最大程度激活产业发展动力。”中国工业博物馆提升改造工作专班执行组长李景祥说,“我们的工业遗产改造为文创、文博场所,就是要把这里的历史展示给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眼界必须放大。”
打开“隐秘的伟大”
“它刚刚生产出来时,厂子里沸腾的场景、工友们激动的心情,至今仍历历在目。” 88岁的沈阳第一机床厂退休职工张贵卿,轻轻抚摸着陈放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展馆内的一台车床,讲述着这位“老朋友”的前世今生。“这是主轴箱,这是刀架,这叫卡盘……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台普通车床。”张贵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沈阳第一机床厂从零开始摸索,短短两年就研制成功第一台普通车床并实现量产。如今,这台车床成了“讲述者”,向来中国工业博物馆参观的人们,无声地述说着那段创业历史。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它们涌动着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血脉,浓缩着中国工业发展历史,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中国工业博物馆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拥有馆藏品1.3万余件,定级文物300余件,是一座工业题材的综合性博物馆。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发出公告,中国工业博物馆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漫步于中国工业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沈阳铸造厂旧址改建而成的铸造馆。这里最大程度保留着原貌,约30米高的铸造车间内满是斑驳,巨大的冲天炉被架在半空中,保持着“一倾如注”的姿态。冲天炉之上,阳光越过满是锈迹的窗框,洒在交错的钢铁轨道上。
“沈阳铸造厂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王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凭借不怕吃苦、勇于创造的精神,沈阳铸造厂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制造了上万种铸件,为机床、冶金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