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滨江:善待百年遗存
作者 周琳
发表于 2023年2月
仓库变身的展示馆一角

2023年的第一个周末,上海天气回暖,杨浦滨江也迎来了更多游人。他们中有的是一家人集体出游,漫步江岸;有的则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正赶着第一缕阳光来到网红地,打卡留念。

杨浦滨江,是杨浦区内毗邻黄浦江的岸线地段。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这里先后诞生了我国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煤气厂等中国民族工业的十余个“第一”,数十栋百年工业遗存至今伫立江边,如同一个个工业宝藏,时刻见证着江岸巨变、城市更新。

2019年11月2日下午,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沿滨江栈桥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为上海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在滨江开发建设管理过程中,政府既算经济账,更算民生账;既算当前账,更算长远账,把最珍贵的滨江临水“第一立面”资源留给人民群众,科学改造公共空间,努力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

把最好空间留给市民

2022年11月25日,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奋力”轮装载下由横沙码头出发,在经历近12小时的旅程后,从长江吴淞口进入黄浦江,最终抵达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在此安下“新家”。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已有150余年历史,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也是拥有百年记忆的城市工业遗存。从此,百年古船拥抱百年船坞,开始讲述一段新的故事。

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这里将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打造一座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展示教育的活态考古遗址博物馆。老船坞将华丽变身为一颗亮眼的明珠,让更多人欣赏文物考古的魅力神韵,领悟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感受人民城市的温暖表情。

杨浦滨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十年巨变,数十栋工业遗存不断变身,见证着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发展历程,也将江岸还给每个前来旅游和观赏的市民。

走进“绿之丘”,滨江美景尽收眼底。这本是20世纪90年代的烟草机修仓库,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板楼不仅缺乏工艺价值,也不具备明显的建筑特征;如今经精细设计后,老仓库被绿植覆盖,通过悬挑的楼梯和坡地、江岸连接,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巨大的绿桥,市民和游客都能走进仓库,在不知不觉间从城市漫步到江岸。

“本来规划有道路穿越,原定这座建筑是要拆掉的。在盘活工业建筑和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滨江决定保留该建筑,在不影响道路走线的情况下,打开这栋公共建筑,让这里成为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杨浦滨江坚持把江岸的最好空间还给百姓。作为投身改造工程十余年的建设者,钱亮见证了这一巨变:沿江密布的逐步“退休”的码头、厂房、仓库,从居民亲水的障碍,变成居民可触摸、可阅读、可感知的网红打卡地。

工业遗存按照最适合的方向,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百年的明华糖仓,变身集会议和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也成为创新创业等活动的载体;曾经的祥泰木行,成为了如今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曾经被誉为“远东最大制皂厂”的生产原址,变身“皂梦空间”白七咖啡馆;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发电厂,如今成为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66幢工业遗存被别具匠心地被保留下来,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