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2022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开幕。作为大会焦点之一,11月10日,在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为13个国家的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认证证书,这代表了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来自中国的江西南昌、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7座城市位列其中。
近十年来,南昌市国考断面Ⅱ类水比例提高38.9%;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浓度降至0.064mg/L,下降27.3%;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2021年赣江干流南昌段10个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Ⅱ类并保持稳定,实现又一历史性突破……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一首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的优美协奏曲正在南昌奏响。
近年来,南昌先后投入700 多亿元用于城市水体的综合治理,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水系格局,织密湿地生态“保护网”。
治山理水
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滔滔赣江穿城而过,抚河、玉带河、潦河等十余条河流纵横境内,东湖、西湖、艾溪湖、瑶湖等数百个湖泊星罗棋布,为这座“湿地之城”勾勒出“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生态轮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南昌近年来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大提升行动”,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整治,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家门口的乌沙河就是看得见的变化。”家住南昌市新建区的市民刘女士,眼前这条绿洲掩映的清澈河流,曾被列为黑臭水体,以前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散发出恶臭,附近居民都不敢开窗通风。
2015年,南昌市启动乌沙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疏浚、截污、治涝和美化工程,昔日“污”沙河蜕变为景观河。“以往这附近很难找到一个散步的好去处,如今推窗见绿,心情也舒爽了许多。”刘女士说。
“洗”去旧貌,“焕”来新生。乌沙河的生态治理只是南昌着力整治水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昌市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科学制定《南昌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南昌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河道清淤、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等工程性措施,让幸福渠幸福二支河、龙潭水渠、玉带河北支、乌沙河等10条列入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水域基本实现“长治久清”。
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宏文介绍,南昌市注重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推进沿线雨污管网改造,对黑臭水体关联水系进行整治。同时,注重发挥先进治水理念和科技手段的“化学反应”。例如,在治理西湖的过程中,项目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操作,在湖底清淤的基础上,完善湖泊承载的海绵城市功能,结合渗水材料等技术手法,有效收集雨水并过滤再利用,从而形成碧波涟漪的湖面风光,打造城市绿肺。
打好碧水保卫战,需攻防结合。“我们不断加强日常监测预警,通过在断面上游增加监测点位,加密水质监测,紧盯自动监测站水质数据变化等,对数据超标持续三天的断面进行预警,督促责任单位开展排查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