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换电”,风头正劲
作者 方舟重洋
发表于 2023年2月
2022年9月8日,厦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宁德时代展位,来访者参观新能源汽车换电过程(林善传/ 摄)

2022年,中国车市受疫情、缺少芯片、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产业整体承压,终端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但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依然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36.3%,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6.5%。另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信息显示,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与上年相比增长81.48%,呈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充电慢、充电难的产业痛点日益显现,换电模式渐成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式的“后起之秀”。在政策利好与资本推动下,新能源车换电产业风口正劲。

上下游企业加速入局

自3年前购置新能源汽车以来,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王先生就有了新的烦恼。“为了能在下班后迅速找到充电桩,我手机里最多的时候装了14个充电App。”王先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换电优势在于效率高,如果不考虑排队时间,则换电时间与燃油车加油时间大致相当,大幅缩短了补能时间。

同样有“补能焦虑”的丁师傅是位全职网约车司机。“如果收到远距离订单,我第一时间先算电量,再查目的地是否有充电场所,如果这两个条件无法满足,只能不接单。有时好不容易找到充电桩,‘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也是常事。”丁师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有方便的换电服务,我很乐意使用。”

2023年1月12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以下简称“充电联盟”)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輛,桩车增量比为1∶2.7。虽然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但目前状况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门要求的车桩比接近1∶1的水平仍有差距。

新能源服务提供商能链智电副总裁于翔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还存在较大缺口,“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少还需要2000万台公共充电桩”。充电桩配置不足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补能焦虑”,目前解决路线主要是两条:一是增加快充站;二是改充电为换电——把电池直接拆下,换上事先充满电的电池。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徐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换电优势在于效率高,如果不考虑排队时间,则换电时间与燃油车加油时间大致相当,大幅缩短了补能时间。”

2022年,北京、上海、重庆、武汉、三亚等多地出台了支持换电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北京明确对符合条件的换电站给予运营补助,鼓励充换电一体站建设和车电分离模式发展;重庆对提供共享换电技术服务并运营多品牌多车型的巡游出租、网约出租换电站,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三亚提出对投放换电车辆不低于100辆并实际以换电模式运营的巡游出租车项目,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

2022年9月,充电联盟发布的《2021中国电动汽车换电生态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换电行业已形成第三方运营商、电池供应商、能源央企、整车企业“四足鼎立”格局。

在政策利好下,以北汽、蔚来、吉利为代表的整车厂商,自行研发新能源换电车型,运营换电站,为自家车型提供换电服务;以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厂商也大力布局换电,满足多品牌多车型的换电需求;以协鑫能科、奥动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方换电运营商更是加速进入换电赛道。

本文刊登于《瞭望东方周刊》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