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浏阳烟花人的十年
作者 王莹岭
发表于 2023年2月

春節将近,湖南虽已入冬,但寒潮未至,温暖的阳光把天映得格外蓝。严杰在办公室里不断接到来自各地“找烟花”的电话,“你要加特林,我们厂没有了,但是可以帮你找。”“我们的货不多了,要匀一匀留给老客户。”……

严杰很久没有这么忙碌了。他今年36岁,目前是湖南省浏阳市一家规模中等的花炮厂厂长助理,从2011年进入花炮厂已十年有余,一路从质检员爬到了高管的位置。

近日,广东、山东、辽宁、福建等多地发布消息,宣布部分区域在特定时间段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禁燃令”的松绑也让浏阳的烟花市场突然火爆。

这让严杰所在的烟花厂有些措手不及,“我们没有预备那么多货,工人很多也阳了,开不了工。”但他告诉时代财经,他期待,回暖后的烟花市场能带动整个行业重回良性循环。

在浏阳,严杰只是众多烟花人的一个,但从业十余年,他也见证了浏阳花炮行业从极盛年代逐渐趋向缓步发展的过程。对严杰来说,烟花很小,绚烂只有一瞬;烟花也很庞大,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用QQ接单,一单两百万

从浏阳市区向农村驶去,沿途纷至沓来的是一块块花炮广告牌,以及变成花炮厂的一个个低岗丘陵。

这里的山地富含硫矿,是制作火硝的重要原料,且境内以红壤为主,为优质的花炮原材料如杉木、楠竹、硫磺、红土等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世界烟花看浏阳”,湖南浏阳,这个置县1800年的千年古城,在烟花爆竹生产方面却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烟花的发源地,名副其实的“中国烟花之乡”。

浏阳目前的年生产能力占全国的70%,可以说,在中国,每点燃10个花炮,就有7个来自浏阳。

据浏阳市鞭炮烟花产业发展中心,2021年浏阳市花炮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61.5亿元;2022年,全市花炮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301.5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花炮出口销售额超过60亿元,同比增长84.9%。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严杰家就已从事烟花行业。当时的烟花生产还是靠村子里的烟花作坊,村里人不是开作坊就是在别人家的作坊打工,但小作坊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也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

严杰家主要生产烟花纸筒,将厚纸板卷成直径约为3厘米、长约15厘米的圆筒,便于后续在其中填充火药,这是烟花生产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安全隐患的工序。初中时期,到了暑假,严杰也会在家中帮忙,“一家人一天下来可以赚20元,一个月赚600元,在当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一个学期的学费就不用愁了。”

但小作坊存活的光景不长,1998 年起,浏阳市政府取缔了上万家非法生产的手工作坊,要求家庭作坊搬到山上生产,远离城市和村庄。花炮产业经过多轮整合提升,开始从作坊式运营转为集团式发展。严杰家所在的杨溪湖村,原本零星的家庭作坊在整合提升后变为了三家花炮厂。其中一家就是严杰目前所在的工作地。

2001年,严杰读到高二便辍学了,在浏阳附近的网吧、制包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呆着。直到2009年他女儿出生,他才意识到,需要“干点正事”了。2011年,女儿两岁时,严杰在哥哥的引荐下进入了村里的豪东花炮厂。

那一年,严杰几乎赶上了烟花行业的辉煌时刻。

2012年之前的20年间,浏阳花炮产业经历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光速”腾飞。浏阳花炮产业产值从1992年的4亿元发展到2012 年277亿元,足足增长了70倍。截至2012年底,浏阳市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1024家。当时,浏阳市140万人中,有40万人从事与烟花爆竹产业相关的工作。可以说,在当时的浏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与烟花有关。

2011年初入工厂,严杰做着质检的工作,负责检查最后出货环节的烟花质量。

本文刊登于《世纪人物》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