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年大剧《狂飙》迎来了大结局,也迎来了观众的又一波意难平。回顾电视剧开播以来,当观众跟随刑警安欣(张译饰)的回忆反向探寻黑恶势力的滋生源头,便将目光聚焦在鱼贩子高启强(张颂文饰)的命运走向和正邪交锋之中。从2000年高启强和安欣由朋友走向陌路,到2006年高启强的保护伞愈发盘根错节,成为当地涉黑组织的头目,再到2021年中央督导组决心治愈高启强及其犯罪集团带来的社会沉疴,长达20年的时间线跨度中,《狂飙》为观众呈现了一片“钱”与“权”的沼泽,而高启强就是那个在追逐之中越陷越深的人。
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有着一位家喻户晓的江湖大亨——他出身卑微,是浪迹街头的“小瘪三”,却成了流氓首领、帮会领袖。他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和政界,利益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诸多领域。在20世纪上半叶弱肉强食、高手林立的旧上海,叱咤风云几十年、横扫旧时上海滩黑白两道,他就是杜月笙。
小瘪三进入大染缸,拜谁为师?
谈起杜月笙的发家史,自然会提及许多的大人物,但正像孙悟空的“神秘师父”菩提祖师一样,带领杜月笙步入上海黑社会的陈世昌似乎在这段传奇中被忽略了。
不过,陈世昌本人的能耐无法与菩提祖师相提并论,家住上海小东门的他靠“套签子”生意和嫖娼生意为生。所谓“套签子”是一种赌博形式,用一只铁桶,内插制成签子状的牌九,靠赌签子大小和颜色定输赢,赌注有花生、糖果、铜板、银元不等。这样一个资质平庸、胸无大志的混混,却成为杜月笙初入社会时选择的最佳领路人。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青少年的轨迹就是到处流浪,从老家高桥流浪到上海十六铺,一开始投靠在一家名为“鸿元盛”的水果店里做学徒,只管吃住,没有薪水。1904年,杜月笙17岁,这一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沪上震动;同时,黄兴组织的华兴会在湖南起义失败,消息传到上海,民众为之热血沸腾,上海街头常常有人示威游行。杜月笙年少心浮,天生喜欢热闹,混在游行队伍里跟着喊口号,水果店老板便以“惹麻烦”为由炒了杜月笙鱿鱼。天无绝人之路,水果店的同事王国生出了师,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叫“潘源盛”的水果行,邀请杜月笙入职帮忙。就这样,20岁的杜月笙,有了人生中第一份按时支领薪水的正式工作。由于业务出色,杜月笙受到王国生的器重,一年三节还可以得到不少花红银钱。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倘若杜月笙满足于这种与童年的窘迫饥寒截然相反的丰衣足食,唯以温饱为餍足,那么上海也许会多出一个成功的水果商,历史上那个翻云覆雨的帮会龙头也将易主。

但他所生活的上海滩,本就是一个波诡云谲的花花世界,也是一口藏污纳垢的大染缸,处处充满诱惑、充溢罪恶。在这种环境下,杜月笙不甘平庸的性格被激发了出来。他不安于现状,竭力寻求发展,充满了对金钱的欲望和权力的追逐。赌博成为杜月笙上瘾的嗜好。他从设在马路上的小赔率赌摊赌起,又钻进大型的赌棚去吆五喝六。赌博带来了接踵而至的麻烦,首先最严重的问题是钱包亏空。当欲望和饥饿攻心但又两手空空时,杜月笙也就不再满足于每月几块大洋的水果店工作,他急需在这中西并存、五方杂厝的染缸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时,陈世昌就成了杜月笙费尽心机跻进青帮行列的那把钥匙。
青帮在上海,是与洪帮齐名的一脉两支的黑社会组织。青帮脱胎于洪帮,最早起源于以反清复明为最高宗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天地会”。青帮因承揽漕运,多在运河上活动,有着严格的尊师守法的帮规,也最早开设香堂举行收徒仪式。1853年,江浙漕粮改为海运,几千条船上的水手连同河上的纤夫搬运工人以及沿运河集镇的粮食商贩等近百万人陷于失业的绝境。这些无业游民一部分人来到上海,其中有不少是青帮成员,他们很快就和本地的地痞流氓同流合污,发展成为黑社会。后来,活动于长江流域的洪帮,由于贩运鸦片也逐渐涌入上海,亦与当地的地痞流氓结合。因此,青洪帮便成为上海流氓帮会的代名词。
杜月笙有心加入青帮,本就是青帮中人的街头地痞陈世昌成了最好的“中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