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茶韵
作者 瑜语
发表于 2023年1月

(一)

四月的一天,有缘探访了横溪的柯青茶园,记忆中的画面一直弥漫着,难以消失。

从市中心出发,约40分钟车程,便到了柯青茶园。茶园主人姓俞,家族世代做茶,从小耳闻目染,成人后立志做茶。茶园共280亩,种了三个品种,分别是黄金叶、乌牛早、白叶一号,其中黄金叶数量最多。

我们边聊边向茶山上走去。老俞热情地给我科普:茶树从茶苗种下到采摘一般需要两周年,第三年开采。又有单条栽、双条栽之方法。种茶既是农活又是技术活。从茶园选址整地,品种挑选到种后施肥、除草、修剪等,周年往复,还要顾及时不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到了收获的春天,就要组织人马开始采摘,一般都会在每年二月至四月,采摘期约60天,有时也会因天气原因提前或推迟。采摘下来的鲜叶必须及时进行摊青,目的是散失水分,促进生化成分转化。摊青的时间长短,根据茶类不同来决定。然后就可以制茶了。

说话间,就到达了半山腰的茶亭。站在茶亭中央环望四周,好一幅郁郁葱葱春意盎然的画卷。远处的横溪水库尽收眼底,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泛着涟漪。水库旁的山上五彩缤纷、山峦叠障,绿树、翠竹交相辉映间映山红参差不齐地跳出来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跟水库对岸的茶树友好地挥手致意!

再远眺茶园的山顶,蓝天白云,云雾飘渺,一排排整齐的茶树装点着山峦连绵起伏。山顶上,半腰处,撒满了新竹背篓的采茶女,老的,少的,戴着斗笠或头巾,只见她们双手在枝叶间舞动,有时分有时合,好不灵动。我惊诧于漫山遍野带着金黄的绿色,伴着微风扑鼻而来的是裹在清新空气中的一缕淡淡的茶香……我完全被这美景迷住了,“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熟悉而动人的音韵,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荡漾。

踏着音乐的节奏,走到一位采茶大嫂的身边,只见她眼观茶枝指在叶上飞舞,一叶叶绿嫩芽飞落篓中,不一会,篓口绿色满溢。我和她聊了起来,原来采茶大嫂来自连云港的农村,一般来了就干一季六十天,干得好的话每人可带近万元回家。

走下茶园,来到制茶车间,这厢正在挑嫩枝按质分类,那厢排队过秤计核收益。这厢机械化制(炒)茶,流水线井然有序,那厢挑拣检验严谨细致,好一派忙碌景象。

好的茶园,需要好的管理和好的茶农一起来打理。老俞的茶园,每年都要招一批季节性灵活用工,帮助播种养护,采茶制茶。可惜现在愿意干农活的越来越少,采茶工也不好找,只能到偏远的外地去招人;疫情以后,人更不好招,即便招到,吃住、核酸检测、健康码、行程卡……一大堆事情必须按规定要求做到位。这个茶园的采茶工基本是老人带新人,跟了老俞很多年。老俞懂茶,亲自动手参与做茶的整个过程,起早摸黑,上山下坡样样都干;同时还在宁波开了好几个茶行和销售网点,做到了种采制售产业化一条龙。与其说他是老板,还不如说是活脱脱的茶农一个,黝黑锃亮带着红光的脸庞印证了其对满山绿色的辛勤付出。

“大家都来喝杯茶!”随着老俞热情的招呼声,几杯新制的绿茶冒着热气已在茶桌上,房内顿时香气四溢……

但愿疫情早点过去。明年的春天,疫情已不在,那时宁波的茶园乃至全国茶园,采茶女都能伴随《采茶舞曲》这令人心醉的美妙音乐舞动着欢笑着,茶农一定是个个喜上眉梢,敞开怀抱,拥抱着喜悦和丰收。向往大自然的人们呀,可以在茶园里自由自在地欢乐徜徉。那时音韵中的缕缕茶香,一定会使最美人间四月天更盎然。我暢想着!

(二)

计划经济年代,专门的茶叶公司很少,但一些大的食品商店都会有茶叶柜台。记得新江桥边当年的第一副食品商店里面,就有茶叶柜台。像北京、广东等地方的茶楼、茶室、茶馆,也兼营茶叶。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很少有富余的钱去商店买茶,如果要买也数量不多,更多是会向茶农直接购买。

我的外婆是余姚四明山人,18岁嫁到宁波市区。我小时候每年都要跟着外婆去四明山上小住,山上有许多茶园。每到四月,山上的老乡就会挑着担子到宁波来卖茶。当时交通不发达,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才能坐上汽船或长途车,跋山涉水到达宁波城区。外婆的家自然就成了他们歇脚的“客栈”。老乡们当年的茶叶虽然工艺粗糙,品相有靓有劣,但绝对是纯天然纯手工,味道也是清新香醇的。住在四明山的舅公除了把自产的茶叶一部分售卖外,还会带一些到外婆家给亲人们享用,当时茶叶的形状有像珠子一样卷成小小圆粒的珠珠茶,也有像梅干菜丝一样的清炒茶。

当舅公和老乡天没亮去宁波大戴家弄附近的菜场叫卖时,周围的街坊邻居知道四明山的人带来茶叶了,也会上门来看货买茶。

本文刊登于《文学港》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