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孤山的西泠印社必经过西泠桥。桥北是苏小小墓,桥南是鉴湖女侠秋瑾墓和她的汉白玉塑像,那里与西泠印社近在咫尺。两座墓地只相隔20多米,我本想给她们来张合照,可惜中间有一丛高大茂密的灌木,将她们分隔开了。也许,这是因为两人身份不同,一个是南朝名妓,另一个是孙中山题签的巾帼英雄。
秋瑾是清末民主革命家,我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史上第一位为民主革命牺牲的女英雄,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提倡女权和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是,秋瑾墓为什么会在这里呢?她不是在绍兴轩亭口就义的吗?小时候我还跟家人去那里看过呢。秋瑾倒是喜欢印章,绍兴的秋瑾纪念馆里收藏着她的两方象牙印章,分别是“鉴湖雌侠”和“秋闺瑾印”。
葬在西子湖畔是秋瑾生前的愿望,她的好友们悄悄帮她完成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从秋瑾去世的1907年,到1981年最后落葬西子湖畔,竟然相隔了74年。其间因为种种原因,她的遗骸在绍兴、夫家湖南(湘潭昭山)和杭州西湖来回搬迁共达十次。这中间包括西湖西边的鸡笼山,即如今吉庆山隧道南侧。
秋瑾本名秋闺瑾,秋瑾是她东渡时改的名字。她祖籍浙江绍兴,生于福建漳州云霄县。清光绪四年(1878),秋瑾的祖父出任云霄厅同知(1913年废厅改县),秋瑾父亲和母亲单氏(萧山人)随寓于云霄县城紫阳书院。翌年秋天秋瑾出生,云霄方言(闽南话和客家话)称女孩为“嫤”,孩子讨人喜欢称为“乖”,故秋瑾取谐音名“闺瑾”。
秋瑾的祖父在云霄两度任职,中间曾调离三年,直至秋瑾七岁,秋家才从云霄离开。在紫阳书院,年幼的秋瑾常随学子们读书习文、学诗写字,深受书院学习的启蒙和熏陶,度过一段宝贵的童年时光。她的父亲秋寿南曾就读于杭州紫阳书院,中举后在台湾、福建、湖南等地为官,官至湖南郴州、桂阳知州。1901年,他病逝于桂阳知州任上。
1894年,秋寿南任湘乡县(隶属湘潭市)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隶属娄底市)荷叶镇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王成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