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陵南谷(散文)
快到国庆节时,老父说要去乡下一趟,老房子渗水了,需翻修。我也正想回老家去看一看方孝孺先生儿时读书的陵南谷草堂——尽管我早就知道,那里什么都没剩下了。而且父亲讲,现在要去,估计连路都难寻了。不过,父亲早年去过草堂旧址,据说还在那里挖出了装墨水的瓶子,只是不知其年代。那么,于我而言,父亲是最好不过的向导。父亲也并没有任何劝告我别去的意思,我的想法他大多支持。何况,我记忆中最初关于方先生的故事也多来自他。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到了老家。父亲说得带把砍柴刀,万一路不好走用得上。柴刀多年不用,早已锈迹斑斑,需要磨一下。趁父亲磨刀的工夫,我便转去了水井店看一看。店是小店,因旁有老水井而得名。这是全村最早的小店,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儿时有一分零钱便要去那里买一粒小硬糖吃,从有记忆起我就经常在小店外的台阶上蹦上蹦下,如今店主都不知换了几人。那水井呢,比店还老得多,以前一村人吃水全靠它。去看水井店,并没什么理由,似乎是出于心中的一分念想。这与我此行要专门去看一下方先生的读书草堂倒相仿佛。人在成年后,心里的有些念想就会愈积愈多,慢慢沉了,重了,双脚便多为念想所牵。不像年少的时候,呼朋引伴的就只为赶热闹。不想,在水井店门口竟看到了一个石柱,横躺地上,上书:“祖训有成规,不过要礼义节廉传家清白。”字属魏碑体,工整完好,笔力遒劲。正当我揣测其年代、出处和手迹时,坐于店门口的一老者说:“这个柱子不少人来拍过照,这原是村里的祠堂石柱,被埋地下有些年头了,现在造屋被翻了出来。很多人说这字好,以为是方先生的字,其实这是民国时一个秀才乡长写的,名气很大。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文学港》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