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开门红的几处背离
作者 廖宗魁
发表于 2023年2月

春节前市场预期的高涨并没有在节后转变为现实,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市场冲高回落后,市场处于犹豫盘整当中。

由于1-2月份所能看到的“硬数据”非常有限,市场只能通过各行业的一些高频数据来判定经济复苏的强度。但这些只是局部的数据,很难得到全局的一些结论,而1月份的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则是近期市场唯一能够看到的“硬数据”。

2月10日,央行公布了1月份信贷和社融融资规模统计数据,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大幅超出市场预期;1月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长12.6%,比上个月末高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给量(M1)同比增长6.7%,比上个月末高3个百分点;1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信贷开门红着实让人惊喜,至少说明经济走在恢复的路上。不过,与以往经济周期的情形相比,当下的信贷和社融数据凸显出几处背离,也让市场产生了一些担忧:

第一个是居民与企业贷款的背离。1月份信贷同比大幅增加,主要源于企业贷款的大增,但居民贷款依然较为低迷。居民和企业是经济的两大部门,居民信贷主要体现在普通消费贷、以及汽车、住房贷款,反映经济消费的力度;企业信贷很大一部分会转化为投资,体现的是经济投资的强度。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经济可能还是投资恢复要好于消费,供给端修复要快于需求端。

第二个是信贷与债券融资的背离。企业融资一般是三个渠道:股权、债券和银行贷款。当下的情况是,企业债券融资相对低迷,主要依靠政策驱动的信贷途径来获得资金。这体现出,在受到疫情冲击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信用状况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三个是M2与社融的背离。理论上,M2与社融是资产负债表的两端,大致上会保持比较同步的变化,在过去的经济周期中也确实如此。但在本轮经济周期中,M2与社融的增速差不断拉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与我们通常说的“流动性陷阱”又有何不同?

居民与企业的信贷背离

1月新增信贷近5万亿元,创出单月的新高,这一方面表明经济的动能在疫情缓和后得以恢复,另一方面也是信贷政策发力的直接体现。

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提出“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

海通证券认为,信贷高增的背后,一方面由于年初银行冲信贷的动力比较强,项目集中投放;另一方面疫情政策的优化也释放了部分融资需求。不过,与2022年四季度类似,高增的信贷更多体现的依然是积极政策的效果,经济内生的融资需求回升力度仍有待观察。

高增的信贷主要集中在受信贷政策驱动较明显的企业部门,而更受需求端影响的居民信贷则表现有些低迷。1月企业新增貸款达4.68万亿元,同比多增1.32万亿元;而居民部门的新增信贷只有2572亿元,同比少增5860亿元。

过去几年,在银行新投放的人民币贷款中,居民贷款占比大约是40%(2020-2021年),会呈现一些周期性的波动。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