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连锁公司需拥抱数字化经营
作者 喻俊红 吴鸣
发表于 2023年2月

过去几十年间,国内经济经济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家居行业的最大基本面,购房、购家具的需求不断加大,也因此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成为国内两大上市家居零售龙头。其发展旅程,多是依靠“包租公”式的经营模式,把家居卖场进行品牌化管理,通过自身建立的品牌口碑,将商铺出租给连锁品牌和中小型商户,并为入驻的品牌做质量背书,从而吸引消费者上门。这一业务模式本质上是在房地产周期下,通过加杠杆举债模式快速扩张,最主要的生意逻辑依然是归于商业地产,靠当“包租公”赚取利润。

这样的经营模式,短期内要想业绩增加,就必须加杠杆上项目,布局更多的店。但最大的问题是,如果缺乏新项目持续不断地“造血”,其增长速度必然放缓,而如果持续上新项目,其资金压力又会凸显。2022年前三季度,龙头公司都面临着营收与利润双下滑的局面。甚至开始转让股权。

有着70多年发展历史的世界500强企业宜家也不例外,尽管其母公司英格卡集团2021年财报显示,总销售额为419亿欧元,同比增长5.8%,和2019财年基本持平。但是,2021财年宜家全球门店销售额下降了8%,共接待顾客7.75亿人次,而2020财年这一数字还是8.25亿人次。

在国内房地产行业已进入到深刻变革和转型阶段,高杠杆扩张模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房住不炒”政策保持定力、防范金融风险要求、产业链逐步告别野蛮生长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家居连锁企业的生存发展逻辑顺势而变也是理所当然。

改变势在必行

从需求侧来看,受房地产周期下行和经济疲软影响,消费者购房、购家具的意愿明显下滑。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12月及2022年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零售商品中家居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排名末两位。其中家居类12月零售额为174亿元,同比下降5.8%,年度零售总额为1635亿元,同比下降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12月零售额为207亿元,同比下降8.9%,年度零售总额为1911亿元,同比下降6.2%。

这从宜家的历年数据也能得到印证。2015财年是宜家在中国发展的巅峰时期,宜家中国在2015财年的销售额增速达到27.9%的顶峰,但此后每个财年的增速却开始下滑——2017财年至2019财年,宜家中国的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4%、9.6%和8.01%。

从供给侧看,在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基调已经全面转向以稳定为主,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家居连锁企业高杠杆模式受到抑制,甚至不得不进一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布局范围虽然更广,但是经营效率和效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3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