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文章称,全国城投债务高达60多万亿元,压力山大。曾有券商统计,2021年年底各地发债城投公司的债务余额合计大约是50万亿元。考虑到2022年度增量、未曾发债的小城投公司债务,60多万亿元大致靠谱。
城投公司显然都是企业,主营业务一般是房产开发、文化旅游、公路建设等。理论上讲,它是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破产,地方政府不需要偿还债务。但在现实操作中,城投公司有地方政府“第二财政”的说法,市场也喜欢把它归入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总量之中。
债务测算
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到2022年年底是35万亿元,中央政府的债券余额24多万亿元,合计大约60万亿元。这两块都是国家信用,预算偿还,风险基本为零,利率很低。此外,有些地方政府还有未公开的隐性债务,没有准确统计,有人估算是20万亿元(不包括城投公司债务)。近两年多,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万亿元来置换隐性负债。由于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合计约10万亿元多点,隐性债务如果有20万亿元,金额还真是不少。
仅看政府债务、不含城投债务的话,算上20万亿元隐性债务,中央地方合计80万亿元左右,不算是很高,占中国GDP(2022年121万亿元)比例约为70%。就这个指标来说,中国政府债务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90%),也低于发达经济体水平(105%左右),更是明显低于美国(113%)、日本(231%)。
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率偏高,中央还好。按照上面的推算,地方政府有55万亿元债务,是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由于有息负债只有35万亿元的一部分,且利率很低(一般3%左右),一年利息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比大约就是几个百分点,还息不算难。但要还清20万亿元的隐性债务,却是很难,毕竟绝大多数地方财政没有余粮。由于现在的原则是中央坚决不救助,所以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全部转成地方政府公开债券,但这需要人大批准,有额度限制,中央也可能不同意,因为这相当于奖励以往历史上胡搞乱来、不守财政纪律的地方政府。比较现实的方案应该是只置换一部分或一定限额。
现在有些地方在提三年化债,东部应该有机会(全域三试点中,北京、上海没大问题,广东已解决),但估计西部一些地区的隐性债务只会拖下去,三五年不一定可以全部解决。地方政府给一些工程或土地抵债,或者争取地方债指标来置换,每年想办法挤出点钱还上一部分。
严控规模
既然城投是公司,关键就是要让它们与金融机构(银行、信托等)都拥有预算约束、效益约束,回归市场经济下的纯粹商业行为,而不是因为地方政府压力才借钱、贷款、买债。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城投债务就不是什么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