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GDP论英雄,正在成为过去式。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地缘冲突、科技博弈日益白热化,区域竞争早已从传统的规模、体量之争变成核心竞争力之争。
谁是中国内地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专利密度:谁是中国创新之都?
衡量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科技创新无疑是第一位的。
衡量科技创新的指标林林总总,但最直观、最具可比性也最能衡量科研成效的,无疑是专利密度,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正因为专利密度如此重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成为衡量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图1是中国内地专利密度最高的20个城市。
其中,10强城市是:北京、深圳、南京、珠海、杭州、苏州、上海、武汉、广州、无锡。
2022年,全国平均专利密度约为29件,而位居前列的北京、深圳分别是全国的7.5倍、4.6倍,作为Top10“守门员”的无锡也达到全国的2倍,可见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应之强。
众所周知,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数量最少,但含金量最高,与专利质量、研发投入、企业竞争力、产业地位、城市竞争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凡是专利密度高的地方,要么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众多,要么高新企业云集,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凸显了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力的发展格局。
北京和深圳是两个不同的典型。北京的科技创新主要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而深圳则以企业为主力。根据统计,深圳95%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来自企业,而北京近40%来自企业及高校的贡献。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决定了两个城市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
企业密度:谁是中国创业之都?
专利密度指向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密度反映的则是市场活力。
这两年,“稳市场主体”一直都是政策导向所在。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市场主体由企业、个体工商户构成。目前,全国市场主体超过1.6亿户,其中企业突破5000万户,为市场主体中的佼佼者。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回归乙类管理,拼经济成为全民共识,数千万家企业,正是搞经济的主力。
图2是中国企业密度最高的20个城市。
以每千人企业数量来衡量,Top5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北京。
Top5城市企业数量合计占了全国的1/5,Top20城市企业总量占全国比重更是高达40%。
不仅是广义的企业总量,代表企业综合实力的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等,几乎高度集中在大城市。
这其中,企业密度最高的深圳,平均每7个人就有1个老板,可以说遍地都是企业,市场活力可见一斑。
这些企业,大如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500强企业,小如寥寥数人的中小微企业,共同构筑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市场格局。
当然,没有企业能永葆青春,有企业在新生,就有企业在消失,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
首科蓉智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成都、重庆、上海、深圳、西安新设市场主体均超过50万户,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企业。
与此同时,在这些城市,每年也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注销。但只要注册与注销比保持在高位,市场的新陈代谢现象就无须过度担心。
研究表明,企业密度与经济活动高度正相关。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市场主体活力指数与GDP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变化趋势高度趋同。
可见,企业密度越高的地方,市场活力就越强,而经济增长动能也就越大。这些地方在大疫之后的拼经济之战中,也将抢得先机。
经济密度:哪些城市地均GDP领跑?
“亩产论英雄”,正在展开新的经济图景。
这一发轫于10多年前浙江基层、在上海广泛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地区所效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