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封控放开后的短短时间里,批量出现了众多“经典营销案例”,它们或用全国性断货方式、或用“全民焦虑”的方式形成了现象级表演。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或“疫情后时代”成为研究中国营销当下和未来的标签。
实际上,我们有必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必须放眼全球寻找技术和产品创新制高点
世界进入新千年之际,由于美国信息技术创新遭遇天花板,硅谷奇迹变为科技泡沫,华尔街金融奇迹变为金融泡沫。就美国而言,逆全球化的深层原因是其一直遥遥领先的科技、金融创新双双失去动能和绝对优势,去工业化也使得其强大的制造业面临空壳化,由此,美国政府才不得不选择存量博弈。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国先进科技企业的“制裁”,另一方面表现为推动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对全球高端供应链抢夺和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肢解。
总的来说,这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技术进步乃至经济发展的“根本反思”。过去,美国政策制定者止于“管理”中国科技进步的进度,满足于维护美国领先的代差;现在,他们寻求的是,让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接近于停滞,尤其是在决定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领域。
中国龙头企业既目睹了美国对华为、中兴的“制裁”,也见证了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陆续进入了美国“制裁”清单。即便如此,更多没有受到直接影响的中国龙头企业,没有感受到切肤之痛,仍然未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自身前途联系起来。
中国龙头企业仅仅把国家间的战略博弈视为政治博弈,没有把自身命运、所处行业命运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联系起来,更没有未雨绸缪,放眼全球,像华为那样,把自身命运与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结合起来。
尽管已经岌岌可危,但中国龙头企业仍然没有将“卡脖子”可能导致的战略危机与自身联系起来,继续专注于如何在国内市场,通过已经取得的垄断或市场优势地位,谋取更多的利益或更稳固的行业地位。
尽管可以用先进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整合孕育未来产业、取得颠覆式创新,但中国龙头企业仍然固守已有的商业或营销模式,无视增量打造,继续专注于存量博弈。
放眼全球市場,放眼未来,无论是已经在全球建立了规模优势的中国龙头企业,还是在全球实现了所谓“弯道超车”的中国龙头企业,鲜有真正建立了全球科技创新优势者。
这样的局面,面对美西方发起的全球存量博弈,整体上,中国企业更大的可能是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收缩。
更进一步,考虑到中国基于全球合作推动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很可能会失去中国龙头企业的战略支撑,尤其是由民营企业主导的领域。
这并非杞人忧天。
在众多领域,民营企业已经建立主导地位,它们承担着开疆拓土、守护既有地位的使命,在常态化的全球竞争中固然没有问题,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任何战略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战略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