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跳出内卷
作者 刘春雄
发表于 2023年2月

所谓内卷,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努力收益率”下降的现象。说白了,就是下功夫了,但无效,白干了。

内卷还可以分级。比如,比较高级的内卷,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销量增加了,但利润下降了,这是有增长,没发展。下得了乡,回不了城,这也是有增长,没发展。

最严重的内卷,就是做了巨大努力,连增长也没保住,这就是“没有增长的努力”。等而下之的内卷,就是连增长的目标也达不到,勉强保住存量。

为什么连增长也没有了?营销会进入某个阶段,不仅你没有增长,大家都没有增长。

在存量市场,以相同的方法争夺销量,必然形成没有增长的内卷。没有增长的内卷是零和博弈,即在内卷上的投入,不会改变整体销量,只会形成拉锯战。

从内卷的形成机制来看,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存量市场、高替代产品的竞争拉锯、同质竞争手段。

剖析内卷,从上述三要素开始。

何以内卷?

思考从提问开始。问题是寻找答案的路径。

内卷起于何时?内卷一直有。快消品严重的内卷,始于2013年。因为2013年快消品行业大众产品出现销量封顶,即整体无增量,變成了存量竞争。同时,2013年,中国消费互联网超越美国,线上抢夺线下销量,让已经内卷的线下更加内卷。

何以内卷?

内卷的第一个条件:因为无增量,进入存量争夺。

内卷从此开始。当我们用“增量”这个词时,其实是有局限的,通常是指大众产品增量。因为大众的销量最大。

于是,有人认为既然大众产品销量封顶,那么是不是应该进入分众、小众产品呢?分众、小众是个大坑。因为分众、小众可能是大众的分支,属于广义的大众。

内卷的第二个条件:用相同手段争夺大众产品市场。

关键词:大众市场。因为大众市场的产品有强替代性。

中国营销到现在,基本上是品牌导向和渠道导向。

品牌导向,已经从品牌阶梯到品牌相似。品牌,早期是品牌阶梯,现在是品牌相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品牌价值阶梯,意味着消费者按其价值分列了“首选品牌”“次选品牌”。品牌相似即意味着剩下的行业巨头,品牌价值差别不大,都在可选之列。

品牌相似,必然带来品牌相互替代。或者说,品牌巨头都是可选品牌。至于购买什么,再看终端表现。这就导致品牌巨头在终端的反复争夺。今天某个品牌在终端投入资源就畅销,明天另一个品牌投入资源同样畅销,形成品牌之间的拉锯战。

终端拉锯就是内卷现象的表现形式。

深度分销,终端拦截,这是渠道内卷的表现形式。深度分销20年,现在仍然是巨头的主要渠道表现形式。

深度分销目前是拱过河的卒子,没有冲击力,但不做不行。而且深度分销越来越依赖政策争夺终端,不是依赖组织形式。

内卷的第三个条件:虽有内卷,但无退出。

现在内卷最厉害的不是中小企业,而是大企业。现在快消品巨头之所以与经销商、分销商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组织上的整合,甚至变成了直分销形式,就是因为经销商只要不赚钱就退出,而巨头则是内卷也坚决不退,形成了内卷的“恐怖平衡”。都知道在内卷,谁也不敢先撤。

争夺增量也内卷,但投入有产出,只是增量瓜分多少而已。增量时期也有淘汰者,那是连内卷资格也没有的参赛者,相当于足球世界杯外围赛的淘汰者。

有资格内卷的,都是增量时代资格赛淘汰的幸存者,本身是值得骄傲的。

争夺存量,就是进入了淘汰赛。被淘汰者不是不优秀,而是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有些行业只有少数企业能幸存。增量时代消失,存量无质量,但方法上仍然延续着增量时代的方法。

跳出内卷的逻辑

过去曾经有过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争论。做大就是规模,做强就是溢价能力。

注意,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溢价。

2022年11月20日,华润啤酒在厦门“生态伙伴周”大会上回应了行业一直存在的“华润4问”:

1.华润会不会做啤酒?(25年前)

2.华润会不会做品牌?(15年前)

3.华润会不会做高端?(5年前)

4.华润会不会做白酒?(今天)

“华润4问”其实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抓行业机会(25年前),抓规模(15年前),抓结构(5年前),抓多元化(今天)。

本文刊登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