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童话小屋

早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海边的先民便使用冲到岸边的海草搭建起了类似窝棚的建筑。虽然只是一个简陋的窝棚,但对沿海居民来说,它是一个便于打鱼、可以遮风挡雨的临时住所。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再一味地等待大海的赐予,而是主动向山海进发,“凿山取石、下海捞草”。海草房的建筑技术也更加完善,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特色的草屋民居——海草房便逐渐成为代表海洋文化的独特建筑之一。
海草房集中分布在山东胶东半岛的威海地区。这里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雪。当地人建房子主要考虑夏天避雨、防晒、干燥,冬天保暖、避寒、除湿。用树枝和树干搭建的窝棚显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需要建造墙壁挡住海上吹来的寒风,需要将海草晒干制成屋顶,以便吸湿挡雨。现在,海草房基本都是用石块垒砌屋墙,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不同的形式,附带有院门楼,院外有拴马桩;通常海草房的屋脊建造倾角有50度,盖在上面的海草最厚的地方能达到4米。有居民将海草房连在一起,依靠山势而建,这种建筑被当地人称为“接山”。
一栋海草房建造需要四匠,即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建造工序有70多道。建造海草房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备料、垒墙、苫顶三个大的步骤。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