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实践取向与政策体系
作者 师博 方嘉辉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数字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 智能化 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升级为内在逻辑,循序渐进地驱动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跃迁的过程。① 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其核心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調了新型工业化。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稳固有力的支点。数字技术的通用性特征赋予了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③位居全球第二,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加速器”。在新发展格局下,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驱动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与服务化转型,促进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的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给新型工业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式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为背景,以数字化赋能工业化,以数字化创新驱动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才强国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化。

二、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

21世纪信息革命背景下,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化,聚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④ 在新发展格局中,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内涵还应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契合。随着信息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进阶迭代,数字经济会赋能中国式新型工业化,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1.数字化创新工业发展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与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存在紧密的关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脱钩”,中国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置于现代化事业中的核心地位。⑤ 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叠加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新型工业化要加速研发数字技术和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工业发展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的效率变革机制。数字技术作为通用性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孪生以及云计算等能够纵深推动工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会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并突破企业间的信息孤岛,培育工业企业的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促进工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创新动力变革驱动效率变革,最终嬗变为质量变革。二是发挥数字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发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和智能生产,促进工业产品迭代更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以数字化转型为媒介促进工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优秀文化产品生产的数字化进程,增加先进文化产品供给与传播,充分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速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2.强化工业包容性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工业作为现代化和实体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充分就业和劳动报酬提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助推共同富裕最为紧要的国民经济部门。后发展地区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未能赶上工业化浪潮,工业化没有到位,补工业化的课必须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增进致富能力。①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相协同,服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与此同时,数据具有非竞争性,能够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充分共享,促进工业包容性发展。而且数字经济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能力、扩大生产范围、缓解融资约束,②从而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更易于提升工业企业的生存能力。此外,数字技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自动化率,产生岗位替代效应以人工智能替代劳动,但数字技术变革也具有包容性特征、倒逼劳动力掌握新的技能,并依靠生产率效应、自动化深化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能够增加劳动就业岗位,间接助力共同富裕。

本文刊登于《人文杂志》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