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 郭晗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数字经济 中国式科技现代化 创新能力 科技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① 科技创新是推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引擎,从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来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大规模扩散。人类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历史。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实现中国科技的现代化。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数字技术的扩散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协同性和开放性,由此引致的科技创新模式的变革也将推动科学技术本身的深刻变化。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提升科技水平、培育科技主体、构建科技支撑和完善科技治理的多重作用,以数字经济发展驱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

一、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逻辑,要围绕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内涵来展开。中国式科技现代化包括三重内涵:一是科技水平的现代化,即中国要在一些前沿科学技术领域处于世界上比较领先的地位,总体能够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二是科技主体的现代化,即中国要有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一流创新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并形成有效的协同科技创新体系。三是科技治理的现代化,即中国的科学技术治理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数字经济融合汇聚创新要素驱动科技水平现代化的逻辑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加快创新要素汇聚,推动融合创新,驱动科技水平的现代化。第一,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投入要素打破了传统要素的稀缺性对经济增长的制约,①也同样打破了科学知识生产中传统投入要素稀缺性的制约。数据作为科技创新投入要素是可液化(liquefaction)和可整合(integration)的,具备可重编程特征。② 数据要素引入科学研究,让传统的科学研究在基于演绎逻辑和实证主义的研究之外,还产生了以海量数据挖掘为特点的大数据研究,并演化出数字孪生技术,重构科技创新的流程和范式,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第二,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要素,而且还可改变其他科技创新投入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基本属性,促进其他科技创新要素之间的信息流动,降低信息不对称,打破科技创新各节点的壁垒,催生新型科技创新模式。第三,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开放式创新,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数字经济时代,各国创新是相互交织的,前沿科学技术多来自多国共同研发,各国共同拥有专利和分享收益。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更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基础支撑,从而推动合作研发,提升科技水平。③

2.数字经济提升主体创新能力驱动科技主体现代化的逻辑

数字经济能够提升科技主体的创新能力,从而驱动科技主体的现代化。第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培育数字化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既包括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包括企业。提升科技主体的创新能力,主要有以政府和科研机构作为主要创新主体的“从理论到应用”的“培根模式”和以企业作为主要创新主体的“斯密模式”之分,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斯密模式”更加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④ 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来实现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其本身的数字技术创新,并通过数字工厂、数字物流等实现个性化需求定制和规模化柔性制造。第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培育数字化的创新型科研机构,传统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依托于物理空间,而在数字化背景下,则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组织特征,基于虚拟科研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具备地方知識资源优势的科学家,形成全新的科研合作模式和大科学工程(如e-Science),通过全球性科研合作来共享资源和成果,这就能够突破传统科研组织边界,将科研平台从物理空间延伸至数字空间,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第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培育数字化创新人才,所有创新主体最终落实到具体的“工具力”———创新型的劳动生产力中,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使这种“工具力”得到改造升级,基于数字化转型中不断扩散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推动实现数字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的匹配度也持续得到提升。

本文刊登于《人文杂志》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