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的儒家共同体美学内涵
作者 曾仲权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里仁为美” 儒家美学 交往 审美 共同体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①里仁为美,意味着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在儒家交往关系和交往行为中,所呈现出来的儒家伦理道德状况、儒家共同体存在境遇进行道德情感判断和审美鉴赏判断。在进行审美鉴赏判断时,里仁为美的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符合儒家礼乐仁学道德情感规范的交往共同体是人的社会存在境遇,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的道德情感是人的情感存在境遇,是审美鉴赏活动的审美对象;符合儒家礼乐仁学道德规范的审美活动,面向共同的审美对象建构了审美共同体;通过礼乐遵从太一“命”“运”的儒家共同体,最终呈现为大同社会的审美乌托邦。要之,里仁为美的儒家共同体美学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交往共同体的美学内涵、情感共同体的美学内涵、审美共同体的美学内涵、命运共同体的美学内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里仁为美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略显不足。以中国知网为例,除笔者已有的2篇研究论文之外,只有5篇论文与文艺学、美学研究有关,但是他们都没有洞察到里仁为美所蕴藏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和儒家共同体美学的内在蕴涵,笔者试作此文以揭橥里仁为美的儒家共同体美学内涵。

一、里仁为美的交往共同体美学内涵

儒家所说的仁,既是道德情感,“仁,人心也”,①“仁者兼爱,故从二”,②也指以儒家五伦关系为基础的儒家交往关系、交往行为,“仁,亲也,从人从二。”③而里仁为美所强调的“仁里”,④正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在儒家五伦的交往关系基础之上通过儒家交往行为所形成的儒家交往共同体。事实上,传统儒家已经将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的儒家交往行为提高到了人伦论天道观的地位。“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⑤而现代新儒家钱穆先生则将践行儒家礼乐仁学的儒家交往行为称为仁道。“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⑥ 可见,建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的交往行为所具有的本源规定性的重要意义。而里仁之“仁里”正是践行仁道所形成的儒家交往共同体,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在儒家交往关系中通过交往行为所建构的社会空间。里仁为美则揭示了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儒家交往共同体的美学内涵。那么,里仁为美所昭示的儒家交往共同体的美学内涵的内在机理在哪里呢?

其内在机理在于:奠基于儒家五伦交往关系,通过儒家交往行为所建构的儒家交往共同体是和谐的交往共同体,它能够给人带来自由快乐,能够在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中获得和谐的心境,因而与审美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愉悦具有相同的性质,共同指向人的自由的终极目的。因此,儒家交往共同体具有伦理美、道德美、心灵美的美学内涵。在《论语》中,最具有美学意义的儒家交往共同体则是“孔颜乐处”中的“孔子乐处”: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⑦

曾"所描述的儒家交往共同体,正是孔子心中“仁里”的理想范型,是孔子乐处之所在。暮春时节,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一起畅游,在雩祭的巫术祈雨仪式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尽情歌咏、唱和、舞蹈,是孔子在儒家交往行为中所承认的人生理想、审美理想。曾点之志便也是孔子之乐,即置身于儒家交往关系,展开儒家交往行为所获得的自由快乐,是和谐的儒家交往共同体所带来的自由快乐。作为孔子乐处的儒家交往共同体具有美学内涵:一方面,略带有巫术性质的文艺活动在儒家交往共同体中展开,“风乎舞雩”,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巫术祭祀活动和文艺活动合二为一,本身便成为儒家交往行为,并起着弥合儒家交往关系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曾点和孔子在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儒家交往共同体中获得了自由快乐的心境。所以钱穆说:“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也”。⑨ 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乐处,不仅成为后世儒学理想的人生境界,而且树立了儒家交往共同体的美学圭臬。而事实上,孔子乐处所设想的理想的儒家交往共同体所带来的自由快乐的心境,与人置身于儒家交往关系,展开儒家交往行为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它涉及儒家情感共同体层面。

二、里仁为美的情感共同体美学内涵

里仁为美之仁,除了包含在儒家交往关系中,通过儒家交往行为所建构的儒家交往共同体层面,还包含置身于儒家交往关系,展开儒家交往行为所缔建的儒家情感共同体层面。儒家所谓的仁不仅指儒家交往关系、交往行为,还指与儒家交往关系、儒家交往行为相伴随的仁爱情感。“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其为仁以人。其立字,二人为仁。二人,言不专于己,念施与也”。① 而里仁为美之仁,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仁爱情感。里仁为美的仁爱之情,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广延范围内。里,郑玄注为:“里者,民之所居”。② 刘宝楠也注道:“正义曰:《尔雅·释诂》:‘里,邑也’。《说文》‘里,居也’”。③ 里既是人们所居住的地理空間,更是建基于一定地理空间之上的儒家交往关系、社会组织。邻里关系是里仁为美之里所内含的典型的儒家交往关系,同时,里在中国古代也成为最为基础的社会行政治理单元。从前者言之,在《论语·里仁》中即强调邻里之间的仁爱道德情感关怀,“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④ 德正是儒家以仁爱为主的道德情感,“邻,犹亲也。……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⑤ 从后者言之,里,所对应社会行政治理结构单元,基本上对应于今日中国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层级。里仁为美之里,这一社会治理结构层级正是整个儒家社会组织关系的微观缩影,它呈现出儒家社会崇尚仁爱的道德情感风尚,弥漫着仁爱有情的世间生活追求。所以李泽厚先生说道:

今日大陆的居民委员会如能自觉向这个方向发展,更为扩展其调解、协商、和睦、关怀、帮助邻里的功能,岂不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它可以突破原子个人主义和机械型集体主义的弊病,而起着稠密人际关系和人道情感的功能。正因为以情为体,儒家总肯定此世间生活即为美、为善,不必硬去追求来世、彼岸或天国的美善。……此乃“里仁为美”的深意。我一直强调中国文化特征是“一个世界”,即这个充满人间情爱的现实世界,即以“里仁为美”也。⑥

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一个世界”正是里仁为美之里仁所建构的仁爱有情的儒家情感共同体。凭借以仁爱为核心的情本体,它具有突破个人单子状态、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和谐儒家交往关系的重要功能。从现在的学术视野来看,孔子所提出的“里仁为美”的重要意义在于将这一儒家情感共同体赋予美学价值,肯定儒家仁爱有情的现实世间生活所具有的伦理美、社会美和心灵美的重要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里仁为美之里仁所建构的儒家情感共同体及其美学内涵,其根源并不能单从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去寻找,也即并不能单从一定地理空间广延范围内,在儒家交往关系中所发生的儒家交往行为中去寻找,还需要从儒家所强调的仁爱在心的情感心性结构中去寻找。因为“《论语》言仁,或指心,或指德”。⑦ 仁是仁爱的道德情感,同时,仁爱的道德情感植根于人心,“仁偏在宅心”。⑧心在中国古代是思维判断和情感体验器官。所以朱熹说:“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本文刊登于《人文杂志》2023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