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肉身佛”
作者 钟芩
发表于 2023年2月

我只见过两次长江,一次是在宜宾,一次是在水富。对作为游客的我来说,长江不过是手机里表示“到此一游”的几张照片,跟屏幕上和纸上看来的长江没多大关系。在我看来,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杨超的《长江图》、佐田雅志的纪录片《长江》,以及诗词里的长江,都比我伸手就能摸到江水的长江更具有故事性。长江是远方的符号,而发生在远方的故事,远比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新鲜感。但我写这篇《观音》的初衷是“致敬”黄信尧的《大佛普拉斯》。

我是在多山的环境中长大的,山的故事多与野兽有关,人类退到幕后。缩小身体躲在树叶背后的豹子等着坏小孩路过、由龙变成的巨石被烟杆敲磕后会复活、死者幻化成蛇在树林里等待亲人……这些以山为背景的故事,填满了许多山里人的童年记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山的神秘色彩渐渐消散,成了没有故事性的贫瘠之地,远方则成了生长故事的沃土。通过文字和影像得来的“二手”长江,一直是我理想中的故事背景。江边的房子、江上的船只、江底的遗迹……都附滿了故事的养料,水下有多少条鱼,水上就发生过多少个故事。在人的活动下,江水催生故事,也淹没故事。

《观音》是我第一次写“好人”,也是第一次在小说里说服自己相信人的好。

本文刊登于《山西文学》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