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变中的心灵图景
作者 王平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大变局 社会心态 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时代大势深刻影响着社会心态的变迁。我们要深刻把握影响社会心态变迁的正面因素与负面因素,因势利导,努力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逆全球化的鼓噪中坚持“世界的”与“民族的”相统一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西方社会逐渐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西方社会内部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治理的混乱,其逆全球化倾向更加明显。逆全球化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形态的逆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在政治行为、经济措施、公共政策上以一种反常规的、倒退的方式挑战既定的全球化规则。它不是以一种开放的、合作的姿态解决问题,而是以一种对抗的、封锁的甚至倒行逆施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英国公投脱欧,美国修建隔离墙,频繁对他国发起贸易封锁和经济制裁等,都是显性逆全球化的表现。隐性形态的逆全球化则体现为一种文化和心理层面的逆全球化,它具有反移民、反种族融合、反文化宽容等表现特征,其负面影响可能比显性逆全球化更加深远。这种隐性逆全球化近年来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保守主义、新民粹主义等思潮和主张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今天,西方逆全球化倾向持续演化和升级,这股势力将长期影响西方国家政坛,并左右全球政治走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遏制政策,并不是暂时的现象,对此我们要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作好充足准备。

长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确实让中国受益,它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提供给我们一种更加开阔的全球视野。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体化、同质化、普遍化在不断削弱和替代地方性、差异性、多样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城市规划、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娱乐、饮食穿着等方面陷入了单一的西化模式之中,甚至一部分人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民族性的、地方性的东西就是原始的、落后的、陈旧的。

尽管西方逆全球化潮流对经济全球化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要抓住时代机遇,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行动来迎接挑战。与此同时,对于经济全球化可能造成的单一性问题,我们要在思想观念上注重保护、保留民族性的东西,发扬那些属于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传统工艺、风俗文化、传统美德,等等。我们坚信,民族的、特色的文化既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不断丰富的养料。

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守望精神文化家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斷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农民和工人、城市和农村的界限逐步被打破。大规模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城市化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城市化打破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同时,城市化也促进了个体独立性的发展,普遍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城市的大熔炉里,人们的能力与心智得到全方位锻炼,个体的发展得以融入社会整体的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城市化对个人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观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其最大的后果就是使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多次用“人被连根拔起”来指称西方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人的这种彷徨无依的境况。

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要走的路。这种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家”的问题。了解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好地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社会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化对我们传统的“家”的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这个“家”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狭义的、也是广义的。一些初入城市的打工者可能面对“无家”的尴尬,他们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又不愿回到家乡,所以在“何以为家”的问题上陷入迷茫。部分新城市人可能出现精神上的“无根”状态,他们虽然已经在城市安家,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孤独”的问题。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中,有些人一时难以适应。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