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心态 不确定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集体心态并不是个人心态的简单集合,它有其固有的规律,作为一种情绪的基调和社会性共识,其彰显了某个时期动态性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由集体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向和知识构成的社会心态,恰恰折射了某一时期社会成员所共享性的价值观,它源自体验,发于经验,经由互动,也通过信息的交互而嬗变流转。当下,人们的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确定感增强。2023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提出,受冲突和地缘经济矛盾的影响,生活成本上升已经成为全球都将面临的最严重的短期风险。英国《经济学人》周刊《2023年世界展望》对当今世界局势也进行了概括:“受大国竞争变化、疫情余波、经济动荡、极端气候及快速的社会与技术变革影响,世界更加不稳定。”国际劳工组织1月发布《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3年趋势》,预测2023年全球就业增长将仅为1.0%,不及2022年水平的一半。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风险早就描绘了海量风险对个体不确定性产生的影响。当前,国际变化风云诡谲,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当前各种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交互叠加使得公众进一步强化了对未来的深层担忧。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的主要生存动机就是要不断地追求确定感和意义感,缺少安全感和稳定感会让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安全、可控和努力的意义产生怀疑。伴随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此起彼伏的挑战加深了人们的迷惘、困惑和隐隐的担忧。世界秩序在破与立中能否安稳前行?经济形势在困与韧中能否强劲复苏?大国发展在竞与合中能否互利共赢?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成为当前社会心态的主流。
二是习得无助感蔓延。混乱、多变是世界的常态,在拥抱“不确定”中如果能拥有掌控能力,则可以以接纳的态度做运筹帷幄的准备。然而,生活中部分人恰恰缺乏这种勇气和能力,在困难尚未来临之时,已经开始“摆烂”和“躺平”。“丧”“佛系”貌似是抵御生活压力的自嘲,也是对无力改变生活现状的吐槽。社会心态通过锚定和具化的过程,将原有零散的感受、知识、意义经体验、经验加以归总、命名及赋予特性,并以普罗大众熟悉的名词加以进一步解释、定义。当前很多消极言论、文字、短视频恰恰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传递消极颓废、悲观麻木等不良社会心态,这些习得无助的感受逐渐经由锚定机制形成规约化和世俗化的常用语言,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心态由小众走向大众,以更易被传播的图式加以泛化。这种习得无助感和无目标无动力感的社会心态无异于一种精神暴力。事实上,人们可以享受当下,但不能安于现状;可以随遇而安,但不要对生活妥协。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三是公共信任遭遇激烈交锋。公信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是社会公众对所依赖的信用资源,包括专业、知识、口碑等社会权威的认可、肯定和信任程度。信任本身是嵌入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的功能化社会机制,在现代化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公共信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异常凸显,成為社会生活的“稳定器”。高度的公共信任可以促成整个社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是经济社会发展韧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涂尔干将社会信用视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依赖、忠诚和团结,并认为社会权威信任的夯实有助于防范社会失范。当前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对政府、专家、媒体等公信力带来更多考验,各种海量信息使公众难辨真伪,容易对社会权威产生不信任感。疫情发生以来,各种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真伪难辨,网络各类观点、发言,舆情此起彼伏,不负责任者造谣生事,趁火打劫者唯恐天下不乱,各种网络讯息良莠不齐,致使民众陷入焦虑惶恐,对专家言论的信任有所减弱,对公共信任体系提出挑战。在一些网络言语中,专家被叫做“砖家”,教授被叫做“叫兽”,“媒体”被叫做“霉体”……公众认知容易划向“塔西佗陷阱”,即失去公用信用后,说真话也被误解为说假话,做好事会被理解为做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