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和引导策略
作者 廉思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青年 社会心态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抓手、理论引导与实践平台、组织建设与机制保障等都有了极大提升。

社会心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社会心态能够为社会和谐运行提供价值支撑,还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动能。笔者的课题组通过对我国多个青年群体的调查发现,当前中国青年社会心态面临的问题是现实的、紧迫的,反映出当前青年的自我认知与国家对青年的要求期待之间存在一定张力。青年心态的变化往往是社会心态变化的前奏,针对青年社会心态蕴含的一些新趋势和新挑战,需要采取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治理策略。

把握青年社会心态的三个方面

中国广袤的地域、城乡的差异、人口的众多使得不同青年群体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光谱和社会心态特点,针对青年整体作出判断时要十分慎重,应特别注意“碎片化”“片面性”“主观性”等误区,统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视域局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依据身边人的情况推断出对全貌的认识,每个人从自身视角得出的结论都会有“统计偏差”。虽然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展现”和“表演”,但圈层壁垒仍在加大。每个人都有视域局限,看到的都是片段,接触到的主要是和自己具有相似价值观的人。

互联网平台集聚了大量青年,每个平台都是某个青年亚群体的高度聚合,尽管这些亚群体的人口样本已足够大(很多是千万数量级),但中国14—35岁的青年人口数量约4亿,因此从任何一个平台中观测到的青年形象,都是整体中的部分。对青年心态的分析,要求我们必须反思和发现自己头脑中预先设置的经验和偏好,“排空自己”,敢于和善于进行自我批判,保证价值中立和思想开放。同时,在研究中注意参考不同平台的数据,注重将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统计数据与调查数据相结合,将各类数据通过信息化平台有效分类、对接,交叉印证,才能得出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的结论。绝不能仅依靠某个平台的数据和不严谨的抽样调查得出对青年整体的判断,更不能对个别青年的某些极端心态作过分的渲染和肆意的放大。

二是时空压缩。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人们在占有物质财富之外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当前中国青年的价值观中,既包含前现代观念,也有现代观念、甚至后现代观念,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价值感堕距”。即在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同一代人价值观的变迁速度不一致,有的群体变化快,有的群体变化慢,导致各群体之间价值观的错位和不均衡,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对于低收入青年、务农青年和一些城市基层工作者而言,其主要诉求仍为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对于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青年而言,其需求主要表现为从注重物质转向注重精神,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对于很多高收入城市白领而言,物质财富已不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志,他们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即个人选择的兴起和生活方式的个体化,追求“为自己而活”,倡导一种“自我文化”。由于青年群体更善于表达,情绪也更偏外向,因此不同价值观的日常碰撞也不可避免。

三是意义重构。青年群体有其独特的能动性,他们对于自身地位状态的反应和对于内在愿望的表达,主要通过重构意义这一形式来加以呈现。比如在很多青年看来,“躺平”并非“不想努力”,而是对眼前工作“不值得付出”的一种调侃和嘲讽,其背后反映的是青年对工作意义价值感更为迫切的追求。当代青年的原生家庭更为丰裕,个体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其对于“工作”的短期、刚性需求明显减弱,而对于“职业”的长期、多元诉求日益凸显。2022年课题组面向8427位在职青年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选择当前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排序在前列的有“专业对口”(28.8%)、“职业发展前景好”(18.1%)、“能够实现人生价值”(17.0%)及“个人兴趣爱好”(11.2%),但是考虑“收入高”的比例仅有5.4%。可见,青年对当前工作不满意而选择的“躺平”,恰恰是其对职业的“不将就”所导致的拒绝“躺平”。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