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与心态之变
作者 赵旭东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百年变局 中国社会 社会心态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不可否认,我们所置身其中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显而易见的转变。这种转变通过我们的感知和体验而映射到头脑之中,形成一种意识自觉,进而引发了人们在心态上的转变,这或可称之为“人心之变”。在这种变化的氛围中,我们也在不断调整适应,以获得自我重塑,从而共同性地形成对于这种变化的整体性适应机制,也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使之更为融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因此,面对百年变局之下的中国社会心态变迁和文化转型,我们需要从一种改变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文化之转以及人心之变所带来的对于人类整体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推动并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恒久持续、多样共存以及和平发展。

直面一个改变中的世界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同人的存在状况密切联系,而我们所关注的一系列变化,也必然要通过人所切身感受到并在生活中予以实践的那些改变所引发。否则,所谓的改变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的存在而言,人类学的理解显然是清晰的,即人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所創造出来的文化,其根本是要为人的生活而服务。基于这样一种文化和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社会心态在发生转变的同时,也自然会映射出文化的转变,这之间相互依赖、不可分割。通过文化之转、人心之变这两个维度的双向改变,我们可以真正注意到,世界性意义上不可避开的百年变局恰好就是我们身边的那种真实存在,其已融入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未来,这或许会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但就在当下的此时此刻,人们无不感受到这种改变的真实发生和深度影响。它与我们的生活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系,浸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这就是文化转型的效果发生。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以人为核心的内外交互作用直接承担着接受与转化的机制代偿,即外在作用的文化转型与内在作用的心态改变之间相互交织、共同发挥作用,彼此在互为他者之中寻求着对于自我存在价值的深刻理解。

作为一种外在作用力而存在的文化转型,是以人的独特性价值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外在文化作用力的改变,首当其冲体现在人对于自然环境认知的改变上,即人类原来看待自然的观念在方向和价值上发生了重要改变,人和自然之间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适恰性关系。在这种认识转变过程中,人和自然之间将不再是对立关系:自然不再是人类无所限制地去利用和开发的对象,而人也逐渐产生了同自然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意识自觉。在现代性意义上,那种西方曾主导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种种恶果以及不可控局面在慢慢地被调整和扭转,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在更多地为世界所认可、接受和实践。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便在这样一种新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获得了新的阐释空间。①

值得注意的另外一个文化转型特征,就是人类智能外在化为人工智能的趋势。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推动人工智能实现尽其所能的物质化转化,使之形成更多形态的人工智能产品,由此深入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共享日益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依赖品。因此,文化将注定不再是那种单元化认同上各自分离的孤立存在,而是展现出世界性、一体性的存在状态。其中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文化观念越来越多地与人的自觉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再是那种单纯自在的文化无意识存在。人们通过对知识的反思,将文化的存在纳入到反思性知识的范畴中来,并以此引导自己的生活选择。

文化的流动与多样:一种关于“超市”的隐喻

当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作为表征化的存在而聚合到一起,并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共同享有时,文化自身的知识属性和流通属性就会得到更为突出的展现,其影响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譬如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而不一定亲自到访。人们顺着知识的路径去寻找文化的存在,并用文化的多样性去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文化原本拥有的实践属性或生活属性必然会因此而退居其次,或者成为一种等待唤醒的后备性存在。在此意义上,人类学曾经强调的地方性知识的观念显然受到了不小的挑战,要知道在今天的世界中,知识的流通、转化和创造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而所谓的地方性知识,也逐渐成为一种符号性意义的暂时性存在。随着时间沉淀,其受到外部影响而发生改变也将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之中,“地方性”的意义得以被重新审视,甚至被重新定义,这与现代世界中巨大的变动性和流动性密不可分。

变动性或流动性成为日常,在文化上表现为人们思考事情的倾向性,或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惯习”的存在②。人们在行动节奏上变动不居,在行动轨迹上不停流动,相比于过去时代,人们实现了更有效率的空间转换。人流、物流的促动,使其所承载的文化也处于不断流动之中,我们也必然在这流动之中去理解文化存在本身。

另外,现代世界的发展演变,也会整体性地带动社会文化转型。诸如知识、价值以及生活方式等细微之处的改变,终将在整体上带来一种方向性的扭转,这也是现代人所必然要面对的可变性宿命。当然,这种可变性也有其前提条件,即社会中多样性的发现、汇聚以及差异性的并存,而当今世界则为这样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丰沃土壤。由此,人们才能在其中作出自己独特性的选择,个体之间的真正差别,也在这种选择差异性上日益突出地体现出来。

可以说,当代世界的生活模式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超市”的隐喻,人们依赖“超市”而生活,“超市”所提供的多样化选择,也培养和塑造着人们的性格倾向,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选择自己所认同的生活样态。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