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信息避责” 权责配置 治理效能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一国之治理,离不开信息的通畅传达与交流。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认为,信息交流是复杂的正式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协作系统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信息交流为基础。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之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尤甚。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政府运作过程最基本的内容可以抽象为:公众意愿的表达——公众意愿的搜集和综合——政府的决策规划——政府组织实施——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整个过程都需要并依赖于信息的流动、传递与交换。正因为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完备的信息传递渠道和机制,确保信息的顺捷、无障碍流通。但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存在基层“信息避责”现象,既阻塞了基层信息真实、客观、全面地向上传递,更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基层“信息避责”的表征
就词义而言,避责即主观上有意地规避责任,其本质是对责任的甩锅或转嫁。避责现象早已有之,是人类社会政府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古老行为,并非某个国家或某个时代的特例。从类型来看,避责既可分为事前的避责、事中的避责和事后的避责,也可分为自上而下的避责和自下而上的避责。自下而上的避责是下级通过采取隐瞒、修饰、篡改等手段,使上级无法掌握下级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规避责任的目的。基层“信息避责”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避责方式,是一些基层政府和工作人员出于避责需要,在向上呈报信息时采取一些策略性行为,致使上报信息失真的一种现象。基层“信息避责”现象的生成既受问责压力、“权责分立”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与能力不足、为官不為等内在因素有关。具体来看,基层“信息避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选择性上报。选择性上报是指一些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向上级呈报信息时,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进行过滤、遮掩、屏蔽,挑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上报,企图搪塞、蒙混过关。选择性上报的基本特征是下情上传的不全面、不充分。一些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在面对考核时,只挑选个别好的做法、事迹、成效等资料向上报送,以偏概全,以期通过考核。选择性上报中,并非“只报好不报坏”,有时上报的信息会故意往“差”里挑、往“坏”选,以期为到期完不成任务、达不成指标找借口和由头作铺垫。
二是粉饰性上报。与选择性上报不同,粉饰性上报是现代信息技术兴起后在基层“信息避责”中才更常使用的一种类型,其是指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在向上呈报信息时对信息进行“美容”修饰,美化治理成效、夸大自身政绩。粉饰性上报的基本特征是包装、美化、修饰、夸大、渲染真实信息,玩图片、视频、数字和表演游戏。在全媒体时代,有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信奉“做得好不如说得好、拍得好、剪辑得好、包装得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修改图片、嫁接视频、捏造数据,挖空心思包装粉饰真实信息。
三是掺水性上报。有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为了通过上级考核、逃避问责风险,在向上呈报信息时会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适量“注水”,篡改上报信息,拔高考核对象。在一些地方层层加码、考核“过密”的大环境下,掺水性上报成为基层“信息避责”的惯用手段。
四是投机性上报。投机性上报亦即在向上呈报信息时进行投机取巧,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只报重点任务。党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整治和发展经济等事务是目前重要的政治任务,为确保考核检查万无一失,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会集中关注这些任务,其他工作则任其“躺平”,并围绕这些重点任务组织材料、上报信息,这是考核达标百试不爽的妙招。二是投领导所好。将上级领导的喜好作为上报信息的重点,浓墨重彩,而对其他方面则轻描淡写。
五是敷衍性上报。敷衍性上报是指有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信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所谓“准则”,“守摊子”“保位子”,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在向不同部门上报信息时,炮制四平八稳、“包无过错”的模板,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敷衍应付。敷衍性上报的基本特征是应付交差,“不求出彩、但求无责”,实质是懒政怠政不作为。与投机性上报相反,敷衍性上报的信息一般是主要领导很少关注的事项,有的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在面对此类任务时,经常按照“做一次报十次”的准则“充分利用”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