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智治理 异化风险 防控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数字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深入运用正引发全球性变革。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全球生产、生活和治理系统都将面临深刻转型。对于公共治理而言,其数字化转型带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基于数字智能技术的敏捷化重塑已经成为当前公共部门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这个过程不仅显著提高了政府内部的运行效率,也快速提升了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智能技术无边界、无规则、无制约的运用也可能给社会和民众带来各类风险甚至危机,如数据泄漏、“数字禁足”等。对于技术赋能治理可能产生的风险要做好警惕和防范,努力实现数智善治。
技术赋能治理中的异化风险
首先是只见数字不见人。数字技术在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过程中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利用城市体征、数据画像等技术能够灵敏感知风险、快捷响应公众诉求、拓宽治理沟通渠道。但盲目依赖数字技术而忽视人的价值,则会出现本末倒置、价值缺失等系列问题。一方面,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不能完全被有限的数字所反映。社会是高度复杂、多元的系统,人也是丰满、多面和立体的社会存在,而数字是个体或集体的某类特征的抽象性表达。单纯依赖数据进行决策和治理往往容易遗漏很多关键信息,产生“测量失灵”“画像偏差”等问题,导致“简单化”“一刀切”式的管理。另一方面,单纯的技术维度极容易产生伦理问题,如将人机器化、工具化等。数字技术作为治理工具,能够有效提升组织效率,但技术的误用滥用则会压制组织活性,使内部成员成为数字技术的傀儡。“数字官僚”“数字执法”在单纯强调数字技术的同时,容易抹杀社会主体和社会事务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准确把握治理对象的本质特征。片面强调数字技术的工具价值而漠视人文关怀,会偏离数智治理增进社会福祉的价值起点。
其次是数字失能问题亟需关注。一般来说,数字化转型会给社会带来越来越便捷的沟通、交流和连接,但在某些特定情景中也会出现相反甚至相悖的现象。例如,数智治理对于老年人等社会群体往往产生“挤出效应”。由于年龄增大、环境变化和服务不足等因素,老年人等社会群体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迁,老年群体消费不便、出行受阻、数字歧视等现象频频发生,老年群体的数字失能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又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对于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数字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技术要求与数字能力之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排斥心理。碎片化、重复化和重叠化的数字系统和平台建设不仅没有减轻基层负担,还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基层工作量,进而影响该群体的工作效率。
再次是权力滥用侵害正当权益。在数字技术持续赋能政府治理和赋权社会个体的进程中,既要警惕数字权力滥用,也要防范算法权力的破坏效应。一是公共领域的数字能力发展不平衡。数字政府建设中增强政府控制力的技术通常能够迅速推进,如网格化管理、视频监控等,而那些改进政府自身管理、加强政民互动、强化政府监督的措施则相对滞后。为追求部门或个人利益,少数公职人员将权力凌驾于制度规则之上,损害部分群众的正当权益,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二是商业数字平台亟需有效监管。企业通过“用户画像”分析用户消费模式,精准投放商品链接,实施差异化定价,违背市场公平原则。受资本利益驱动,算法在工厂流水线、外卖平台的无限制使用已经使部分劳动者陷入“算法困境”。在虚拟交互平台,互联网巨头根据个人偏好使用私权,对未触犯法律规范的用户实施禁言、封号,实质上侵害了公众在数字公共空间的生存权利。
最后是数字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数字手段虽然得到了推广和运用,但求真务实的数智治理理念在一些地方尚未形成。一是数字政务平台建设可能被部分地方政府视为政府治理创新的“政绩”,重投入轻运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运营,最后没有真正发挥数字平台在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重的功能和作用。新型“面子工程”生产成本高昂而效能低下,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创造公共价值的能力不足。二是条块分割、行政壁垒、以邻为壑等传统管理问题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依然存在,这就制约了信息的跨部门整合和使用,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集成和优化。三是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高位统筹,各自为政的数字平台和系统建设往往迫使基层忙于填报各类报表,甚至玩起了数字游戏,产生新型数字形式主义。同时,“痕迹主义”的管理方式,如网络留痕、上传照片、系统定位签到等考核形式,加大了基层工作的机械劳动和情绪劳动,降低工作效率,催生虚假政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