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能源 煤炭 “双碳”目标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能源地缘格局
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4.8%的增速快速提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但国内的能源勘探、开发增速远不及消费增长速度。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巨大的油气供需缺口导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22年我国进口原油50828万吨,进口天然气10925万吨。2020年5月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从每桶15.93美元一路飙升至2022年3月的138.02美元,上涨近8倍。在能源需求不断扩张、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高位、国际能源价格暴涨的多重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受地理因素限制的威胁愈发凸显。
首先,我国国内能源供需地理分布很不均衡,整体呈“南北分离、东西分离”状态。东南地区为我国贡献逾六成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如钢铁、化工等产业的能源需求较大,但是石化资源匮乏。而我国主要煤矿产区位于河北、内蒙古、大兴安岭、陕西和新疆等区域,距离煤炭主要消费区域距离较远。伴随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同时为应对气候危机,我国还将在“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炭消费,转为天然气、风能等更加清洁环保的能源品类。
其次,国际油气勘探新增储量不断下滑,油气价格面临上涨压力。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球累计发现油气储量785亿桶油当量,这六年全球累计油气产出量3345亿桶油当量,这意味着勘探发现仅能弥补累计产出量的23.47%。瑞斯塔德能源研究公司(Rystad Energy)的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油气发现量将达到75年来的最低全年水平。”2021年国际新增油气总储量仅为47亿桶油当量,这一水平较2020年下降超60%,这一信号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剧国际大宗能源商品涨价预期。当前我国油气开采还面临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等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在南海海域已探明的大规模海底油气资源,受开采技术限制,深度超过300米的油气尚不具备大规模开采条件。
最后,新能源产业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据各省数据统计,我国“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新增装机总量超639GW,新能源装机总量居全球第一,但是对比我国庞大的能源消耗总量,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仅为14%。三北地区仍是新能源装机主力,三北新增新能源装机占已公布总装机规模的66.65%,这一新能源地理分布意味着我国将会重度依赖特高压电网进行远距离电力调配。当下,新能源普遍具有“难消纳、难并网”的特点,且不易满足工业生产中的稳定性需求。
由于国内传统石化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衡,油气开采转运成本较高,新能源异地组网困难等因素,国内能源地理困局逐步凸显,同时由于油气高度对外依存,我国还面临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和进口路径安全问题。
中国“三陆一海”能源布局与马六甲海峡困局
马六甲海峡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被誉为我国的“海上生命线”,其安全已经和石油市场的安全乃至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除巴西和俄罗斯外,我国其余五大原油进口国的航运路线均需要通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我国进口石油通常有三种运输方式,即海上油轮、陆地管道和陆上铁路运输。目前,我国仅有几条中等规模的陆上油气运输管道,少部分采用铁路运输,其余大部分均采用海上油轮运输,当然世界大多数国家进口石油均采取海上油轮运输。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总量达5.13亿吨,前七大进口来源国分别为沙特阿拉伯(8757万吨)、俄罗斯(7964万吨)、伊拉克(5408万吨)、阿曼(4482万吨)、安哥拉(3194万吨)、巴西(3030万吨)和科威特(3016万吨),占进口原油总规模的77%。其中,海运进口占石油总进口量的92%,陆运仅占比8%,其中南美航线占总进口量的7%,不做重点研究:
①中东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大陆;
②非洲航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大陆;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大陆;
③东南亚航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大陆;
④南美航线:南美洲东海岸-巴拿马海峡-太平洋岛链-中国大陆;南美洲西海岸-太平洋岛链-中国大陆。
马六甲海峡全长1080公里,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航道,东南部靠近太平洋最窄处只有37公里,十分狭窄,易于封锁,目前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从以上航运路线可以看出,马六甲海峡是多条航线的必经之路,占据核心地位。近十年来马六甲海峡的威胁论不断,不仅关乎我国各类能源、原材料进口,也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和其它国际贸易。如果没有马六甲海峡,货轮需要绕行东南亚,航程将延长3000多公里,大大增加航运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