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模式探索
作者 孙晓凯
发表于 2023年2月

【关键词】“三农”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逻辑 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探索农村经济现代化新路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农村产业经济市场适应性的关键步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新时代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对此,我们应从理论层面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探索科学有效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成员明确、产权清晰、发展环境开放、参与主体多元以及收益分配合理的农村公有制经济,其发展逻辑包括如下四个维度:

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广,打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催生出家庭和集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参与主体地位虚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集体经济发展逐渐边缘化等问题。只有实现统分结合才能够解决上述矛盾,实现优势整合及互补。目前,农村地区仍面临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同时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要求,如何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驱动下,应积极构建包括股份合作制等在内的成员利益分配机制,并向农户提供现代专业化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以让农户在股份红利和集体帮扶中真正感受到集体的价值。

以新发展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在这样的发展要求驱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农村资源的所有者、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农村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出比其他农村组织更为突出的资源挖掘优势、活动组织优势、规模发展优势,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入股分红、建厂租赁、出租发包等,从而引领农村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确保乡村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得到有效整合、盘活、利用,从而实现创收;确保乡村文化功能、乡村生态功能、新型化的农业生产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挥。

以城乡要素流动需求驱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目标不可能在农村内部封闭的状态中实现,而是要借助于开放的城乡发展环境,通过建设要素自由流动、先进要素广泛参与的渠道才能实现。但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大量的农村要素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的发展要素和生产力不足,同时城乡要素互通渠道不畅导致城市要素难以顺利“下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量城市资源要素开始向农村流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即“三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对外吸纳整合资源要素的信息优势、管理优势、信用优势、组织优势等,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内实行产权归属清晰、主体明确、分配明晰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对外构建促进各环节主体积极参与的合作机制,来有效确保村集体、集体成员、外来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和科学分工,以确保其成为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合作对象,成为能够有效承接城市资源要素的平台。

本文刊登于《人民论坛》2023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