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对党忠诚 理想信念 政治品格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政治品质和根本的政治要求,为我们党一百多年来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提供了强大支撑。如今,面对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更要切实发扬对党忠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从思想上筑牢忠诚信念、政治上坚定忠诚立场、行动上落实忠诚行为三方面入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思想上:在不断加强理论素养的过程中筑牢对党的忠诚信念
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忠诚根植于思想上的忠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是没有丝毫根基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理论素养基础上的“铜墙铁壁”。因此,我们要从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忠诚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筑牢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信仰信念。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真学真信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不仅创造性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在中国,马克思主義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在实践中指引着我们追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及时跟进、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第二,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总结历史经验中领会对党忠诚的现实要求、明白对党忠诚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一方面,党员干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来理解对党忠诚的意义,自觉将我们党作为实现自身理想信念的行动主体。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个体是无法独立做到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只有形成一个思想先进、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党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在此情况下,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组织视为自身生命的延续、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依托,在挫折与困难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坚守理想、对党忠诚。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也应从革命年代或和平时期的先进模范身上学习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例如,革命战争年代,江竹筠经受严刑拷打却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忠诚的最高追求;和平建设时期,孔繁森毫不犹豫地选择服从组织安排,用辛勤工作展现了对党忠诚的时代要求。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并时常对照、自觉涵养对党忠诚这项首要的政治品质。
第三,运用忠诚文化铸魂育人,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涵养对党忠诚的品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影响。用好忠诚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忠诚文化的精髓要义和积极因子。从“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到“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苟利国家生死以”,传统“忠文化”贯穿个人德行、为政操守和家国情怀,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增强对党忠诚的党性修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