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农业的结合:水稻田
作者 邓欢
发表于 2023年2月

水稻田是典型的人工湿地,是湿地与传统农业的結合,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价值。让我们走进水稻田,一窥其中的奥秘吧。

中国古人的“生态农业”

提起稻田,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大片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此时就连空气里面也仿佛开始弥漫稻香。其实,这是水稻即将收获时的情景,这时候水田里的水已排干。但是,你能想象,在水排干之前,水稻在水中的那几个月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5月份,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南宋诗人陆游曾在《时雨》一诗中描绘了此时江南的场景:“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意思是,应时的雨水在芒种时节纷纷而至,田野里处处都有农人在忙着插秧。家家户户吃着麦粒和豆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女的歌声。

芒种节气,稻田开始淹水插秧,但稻田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盎然的生机。东汉末年的《四时食制》记载:“郫(pí)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如何通过“生态农业”来实现更美好的生活,稻田养鱼就是一个成功实践——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收获肥美的稻田鱼。

水稻田里的“化学反应”

水稻田里的鱼以水面漂浮着的各种藻类为食,如细绿萍、槐叶萍、芜萍(也称无根萍)。这些藻类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糖类,保存在藻细胞中实现自养生长,同时向水体释放氧气。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