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不恐
作者 贾昊宇
发表于 2023年2月

“路遇熟人、慌乱低头、匆匆而过……”这一幕你是否熟悉?此场景并非不讲礼貌,而是被许多同学所称的社交恐惧症(以下简称“社恐”)。近年来,此词屡屡进入大众视野,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望文生义,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且深受困扰。

案例

上中学后,小杰(化名)发现自己身边有许多交际能力强的同学,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与大家打成一片。相反,从小就内向的小杰会下意识远离人群,甚至刻意躲避选择独处——感觉身处其中的自己非常尴尬。

偶然间,小杰看到一些“社恐”话题的讨论。一番对比后,他认为自己是典型的“社恐”,常常为此苦恼。

随着一些渲染“社恐”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小杰越来越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社交障碍。

“社恐”不等于社交障碍

其实,从心理学领域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恐惧症是需要进行严格诊断的,一般具有如下临床表征:

1.对某些事物或情景有着强烈的恐惧感,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发作时有严重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的表现。

3.有反复性或持续性的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自主控制。

我们对某些事物或某些特定交往环境的恐惧,一般而言都是正常范围内的情绪状态,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恐惧症。真正达到社交障碍的程度,会有着上述临床表征,且通常伴随焦虑状态和强迫行为——如果你确实存在以上的表现,并感到明显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就需要咨询专业人员进行诊断治疗。

通过对公众日常使用的“社恐”和社交障碍概念比较可以发现,大部分人说的“社恐”其实只是一种面对特定社交场景下的状态,并不能和真正的社交障碍画等号。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