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分桌吃饭?

小时候在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时,总感觉古人吃饭很“傲娇”,都是一人一桌分开吃,而且还要端端正正地跪坐于桌前进食,真替古人感觉累。
分桌吃饭是一种分餐制,源于原始社会的饮食方式。那时候食物较少,获得食物后要平均分配,大家一人一份,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存活下去。进入农耕社会后,尽管食物充沛了,但由于文化惯性,古人依旧延续了分餐传统。分餐制在周朝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礼制。贵族吃饭时,要正襟危坐于筵席之上,面前放置一个低矮的小餐桌,名曰“案”。案上放有食物,每个人的食物都是相同的,就像原始社会大家平均分配一样。如果某人发现自己案上的食物比别人少,便会认为受到了怠慢甚至侮辱。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仆从不小心挡住了灯光,一个宾客就多心了,以为这是在掩盖自己的饭食比别人少,站起来就要走。孟尝君见状,就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走到宾客面前给他看,证明大家的饭食都是一样的。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可以看出,古人不但讲究食物规格,而且都很“要脸面”。后来的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基本也保持著这种分餐制传统。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今日文摘》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