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名著主人公总得肺结核

文学作品中如何利用疾病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是所有疾病都生而平等。在现代管道铺设之前,霍乱几乎和肺结核一样普遍,而且更加致命。然而霍乱很少出现在文学作品里,而肺结核则随处可见。为什么?主要是“形象”问题。霍乱很可怕,很难闻,而且,来得很猛烈。没有人愿意阅读与霍乱有关的文字。
那么,什么样的疾病才具有文学价值呢?
首先,它必须有好的画面感。就以肺结核为例吧,19世纪,人们把肺结核称为“消耗性疾病”。听到一个人一阵阵咳嗽,好像整个肺都要咳出来了,一定很可怕。然而,患者往往会鬼使神差地变得“异常美丽”:皮肤变得苍白,眼窝变得黝黑,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中世纪油画中的殉道者。
其次,病源必须很神秘。因此,肺结核在19世纪又成了大“赢家”。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今日文摘》2023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