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姗姗来迟的第四代坦克
相较已经小批量产的俄罗斯T-14“阿玛塔”坦克,以及稍早亮相的德国KF51“黑豹”和法德联合推出的EMBT“增强型”坦克,美国“艾布拉姆斯-X”有点稍稍“迟到”的意思。事实上,美国启动第四代坦克研发已有近40年时间,但过程却较为坎坷,甚至经历了较长的停滞期。这其中反映出美军对于坦克作用的认知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M-1”系列坦克早期型号量产之时,美国就已经着手下一代坦克的研制,即“Block3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军的第四代坦克将采用以整体式推进系统为基础的通用底盘、无人炮塔、61倍口径身管140毫米电热化学炮、模块化复合装甲、液气悬挂系统、多目标探测/瞄准火控系统等先进技术。这些超前的技术指标即使放在现在也不算过时。新型坦克的定位是要在各方面力压苏联的第四代坦克“T-95”。毕竟,面对苏联在欧洲部署的装甲洪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只能以更高的性能来抵消苏联坦克的数量优势。
然而,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在欧洲的地面防御压力骤然消失,同时海湾战争中美军“M-1”系列坦克对伊军苏式坦克的碾压性优势,使得美军对于第四代坦克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Block3计划”的进度也随之大幅放缓。1996年,美国陆军提出“未来战斗系统”(FCS)设想,并得到大力发展。在该设想中,装备120毫米滑膛炮的乘车战斗系统(MCS)将取代坦克发挥突击作用,并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这使得第四代坦克的处境更加艰难。
2009年,“未来战斗系统”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被停止。此时的国际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美国计划逐步从全球反恐战争中抽身,备战可能的与中俄等國的大规模地面战争。而“M-1”系列坦克的升级潜力已被发掘到了极致,面对2013年亮相的俄罗斯T-14坦克,美军对第四代坦克的需求再次变得紧迫。可以说,美国的第四代坦克“起了个大早,但并未赶上早集”。就公开的“艾布拉姆斯-X”坦克的细节来看,该样车对“M-1”系列坦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第四代坦克中的“三代影子”
第四代主战坦克被命名为“艾布拉姆斯-X”,表明该款坦克是美军“M-1”系列坦克的后继型号。其部分子系统是在现有成熟系统上的改良,而非全新设计。这样,在确保“艾布拉姆斯-X”性能的前提下,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首先,“艾布拉姆斯-X”的车体并未进行重新设计,而是继续使用与“M-1”系列坦克相同的车体,这也是最能体现该款坦克的“艾布拉姆斯”血统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