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工程、人文景观和建筑之最。它地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墙体、壕堑、关堡和相关设施43721处,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军防体系最复杂、规模最庞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遗产类型。
1987年,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各国专家对它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不吝赞美之词,称它是“中国古代中原帝国远大的政治战略思想、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物证”“中国古代高超的军事建筑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水平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保护国家和民族安全的象征意义”。
如巨龙般的长城,蜿蜒起伏于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渤海之滨到西北荒漠,长城与各种地形地貌完美结合,是人文景观融入自然景观的典范。更为神奇的是,长城主体还与中国400毫米年降水等值线、农牧交错带等高度重合或相互“平行”,是一条兼具自然与人文属性的地理分界线。
400毫米年降水等值线的南北分野
1221年春,著名的全真派道士丘处机西行域外,面见成吉思汗,他站在张家口附近的野狐岭长城上,叹曰:“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类似的记载,古籍里到处都有:“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大漠之间,多寒多风。”仅是一墙之隔,南北风景殊异。
这种自然地貌的分野,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气候。
每当温湿的夏季风吹起,會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大规模的降水,随着雨带逐渐北上,向西延伸,源自大洋的水汽不断消耗,降水也在不断减少。长城沿线恰好处在夏季风的边缘,与400毫米年降水等值线的走势基本一致。这一实一虚两条线,大部分位于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过渡区,也处在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
但这条400毫米年降水等值线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夏季风在我国大陆的进退早晚、滞留长短、影响强弱和范围大小,在各年以及各地之间的波动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