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指令,有时也不那么好使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1月7日进占遵义,到1月19日开始撤离,中央红军除先头部队外,其他各部没有行军,没有作战,安安心心在遵义地区休整了12天。
遵义位于乌江北岸,乌江像一道弧线,从遵义城的南边到东边划过。1月2日到6日,中央红军突破乌江,7日占领遵义。前面的国民党黔军闻风而逃,后面的国民党“追剿”军停止了追击,被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
国民党“追剿”军专为追堵中央红军长征而组建,下辖两个兵团,由湖南省主席何键任总司令。此时,第一兵团湘军刘建绪部半数在湘西“围剿”红2、6军团,半数在黔东裹足不前;第二兵团中央军薛岳部则在贵州镇远与中央红军稍有接触后,马走西南,直奔贵阳,任由中央红军挥师西北,渡过乌江前往遵义。
是湘军不愿远离本土,因此放弃追击吗?要知道,1936年追击红2、6军团时,刘建绪亲率湘军一直追到云南大理,直到红军渡过金沙江。
是蒋介石企图控制西南地方军阀,授意中央军进驻贵阳暂停追击吗?就目前披露的史料看,中央红军抢渡乌江进驻遵义期间,蒋介石不仅没有发出过此类指令,相反还多次电令薛岳迅速渡过乌江,跟踪追击,以求将中央红军歼灭于长江南岸。
梳理一下历史:
1935年1月2日,中央红军开始抢渡乌江。
1月5日,蒋介石发布“歌卯电令”,下令何键“指挥其主力(所部二十团以上)及薛(岳)总指挥两部,应跟踪穷追,协同防堵军,务期于乌江南岸消灭该匪”。
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
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同日,薛岳率部进驻贵阳。
1月9日,中共中央进驻遵义。同日,何键下令:“第二兵团全部及第一兵团之一部,节节尾匪穷迫追剿,务使匪无喘息余暇,并阻断贺(龙)、萧(克)股匪之联系。”
1月10日,蒋介石电令何键第一兵团“以有力部队向黔东追剿”,“第二兵团薛(岳)总指挥及贵州剿匪军王(家烈)总指挥,向北追剿,务在川、黔边境,消灭匪军”。
1月12日,蒋介石下令第一兵团4个师“速渡乌江追剿”,第二兵团薛岳“迅率所部渡过乌江,连(联)络各友军,跟踪追剿,以收聚歼之效”。
1月13日,蒋介石电告薛岳:“遵义应即规复,稍缓恐更难图。”
在此期间,中革军委二局根据破译的敌军电报,确认薛岳“兵团各部皆位于乌江南岸,毫无对我军追击迹象”。
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同日,何键下令湘军两个师“先行肃清乌江以东之匪,相机渡过乌江西岸”,下令薛岳兵团由指定地点渡过乌江,“向遵义、绥阳之线,蹑匪穷追”。
1月17日,遵义会议结束,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南北地区开始北上,国民党“追剿”军两个兵团仍在乌江对岸徘徊。
当天,蒋介石下达新的“围剿”计划,企图将中央红军“压迫于川江南岸地区而聚歼”,命令“追剿”军第一兵团“其大部及第二兵团全部”,限期渡过乌江,“先行扫除湄潭、遵义之匪”,“尔后追击行动愈速愈妙,使匪无喘息余地”。
……
命令归命令,行动归行动,蒋介石的指令,有时也不那么好使。
对于蒋介石令湘军在黔东的4个师“速渡乌江追剿”,何键虚与委蛇,先是打了个对折,只下令湘军两个师“相机渡过乌江西岸”,后干脆将两个师“抽调回湘协剿”红2、6军团,余下两个师驻守黔东“防贺、萧西窜与朱毛联合”,坚决不过乌江。
或为保存实力,或为坐收渔利,薛岳的中央军自追击以来一直跟在中央红军侧后,行动缓慢。当沿途与中央红军频繁交战的湘军转身他顾时,第二兵团若“蹑匪穷追”,势必孤军出战中央红军,这显然不是薛岳的选择。
于是,薛岳一面向蒋介石提出“目前各路友军尚未集结到位”,此时“若以偏师由黔出动,徒促匪入泸(今四川泸州)、叙(叙永,今四川宜宾)间地区,将增整个剿匪军事困难”,一面继续按兵不动,直到2月5日才下令部队开过乌江。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红2、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攻城略地,迫使湘军抽调追堵中央红军的大部兵力回身应对,失去友军挡枪的国民党中央军因此暂停追击,从而给中共打开12天安全窗口,使中国革命完成了历史转折。
好比二马拉车,勒住了一匹马,另一匹岂肯独自负重前行?

西征黔东,红2、6军团胜利会师
让我们从头看一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红6军团西征,拉开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序幕。
红6军团是1933年6月在湘赣苏区成立的。湘赣苏区位于湘东、赣西两省相邻的部分地区,与东边的中央苏区隔赣江相望。
1933年秋,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和湘赣等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1934年4月底,中央苏区重要门户广昌失守,红军在苏区内部粉碎敌军第五次“围剿”已不可能。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到湘、川地区。
7月23日,紅6军团接到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训令,“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并由该地域向北与红2军团取(得)联络”。
中革军委的意图是:由红6军团先行探路,找到红2军团,联手打开局面,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建立落脚点。
接到训令后,红6军团立刻开始准备,部队由6830人补充到9750人。8月7日,中央代表任弼时与萧克、王震等率红6军团从江西遂川地域向西突围,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多道碉堡封锁线,于8月11日进到湖南桂东的寨前圩,跳出了敌军包围圈。
8月12日,红6军团在寨前圩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关,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治委员。当夜,部队继续向西行进,于23日抵达湖南零陵湘江岸边,准备西渡。后因江面太宽,且对岸沿江有敌军把守,渡江未果。
随后,红6军团计划在湖南、广西交界处的黄沙河渡过湘江,再次因敌军已有准备而放弃。
9月初,红6军团进入广西境内。4日,红6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从广西全县、兴安之间渡过湘江。这段江面,正是后来中央红军抢渡湘江之处。
之后,红6军团进入湘南,下一目标是北上湘中建立根据地,但敌军已在北面布下重兵。
9月8日,中革军委电令红6军团,转向西行进入贵州,然后沿湘、贵边境北上:“规定沿湘、贵边的前进路线如下:即(湖南)绥宁、通道到贵州之锦屏、天柱、玉屏、铜仁,转向湘西之凤凰地区前进”,“并与红2军团在川、贵、湘边境行动的部队取得联络”。
红6军团此行,实际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实兵推演。中革军委对红6军团每天的行动路线、到达地点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并要求红6军团“严令在任何情况必须每日简单明了的电告作战情况”。
9月20日,中革军委来电告知:“据尚未证实的情报,我二军团的部队已占领思南、印江、清江并向石阡前进”,“我们的前进路线,特确定:由现地域经清江、青溪、思县(1930年改名岑巩)到达省溪(今贵州万山特区)、铜仁、江口地域。

